第八百零三章 讨刘檄文

苏哲这道檄文一出,就如同点燃了桶一般,瞬间令益州大地群情激愤,人心思变。

在这些檄文的煽动下,蜀人对刘备的不满,很快就转化成了叛乱。

临巩,广汉,汉安,严道等成都周围的百姓们,纷纷组织起来杀了县官,树起了反旗。

而不少还未反的郡县,也停止了向前线继续供应粮草,采取观望状态。

一时间,魏军尚未攻城,刘备便后方生变,知乱了阵脚。

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后方的稳定,刘备不得不分出宝贵的兵马,前去平定那些叛乱的郡县,南安城一线的实力,骤然被削弱。

削弱的不仅仅是兵力,更是斗志。

刘备所率领的汉军,有半数以上都是益州本地青壮,不少人都来自于那些造反的郡县。

家乡父老造反,岂能对他们没有影响,反叛的情绪,便如瘟疫一般,很快就在汉军中扩散开来。

逃亡开始。

开始是十几人,接着是几十人,再后来就是成百成百的蜀籍士卒成群结队的逃亡。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刘备再以所谓“仁义”的谎言来忽悠蜀籍士卒为他效命,显然已没有用处,只有采取强力镇压的手段。

刘备当即传下旨意,命马超等雍凉二州的将领,率领非本地籍贯的士卒,严密监视各营,严防士卒出逃,但凡抓到的出逃士卒,一律斩首。

在刘备的血腥镇压之下,士卒的逃亡这才稍稍被扼制,但人心士气的低落,却已无可避免。

汉军的所有变化,自然都在苏哲的意料之中,舆论战的打击,显然是收获颇

于是,苏哲当即下令,对南安城发起正面进攻,用军事上的进攻,来配合舆论战。

于是,颜良,太史慈,邓艾,张绣,甘宁,严颜等大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将士,日夜不停的对南安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数以十万计的箭矢射向敌城,数以万计的石弹,被轰向了南安城头,不分日夜的对南安城进攻饱合打击。

近七天的攻城里,魏军向南安城发射了过七万余石弹,几乎将南安南门城墙上的一切都夷为平地。

而射出去的数十万箭矢,更是密密麻麻插满了城墙,一眼看去便叫人毛骨悚然。

魏军的远程打击,虽然没有汉国的神雷炮那么强悍,没能把南安城墙轰塌,但对汉军士卒本就低落的士气,却是雪上加霜般的沉重打击。

外力打击之下,汉军的抵抗意志再次遭受沉重打击,本已被刘备镇压下去的蜀籍士卒,再次冒险开始逃亡。

刘备别无选择。

他以优势兵力,在野外与苏哲正面交锋,都未必有十足的胜算。

何况,现在苏哲集结了二十万大军,还背靠僰道城做后盾,刘备除非是疯了,否则怎敢以十一万兵马,去攻打拥有二十万大军还有一座城池的苏哲。

他只能选择撤退。

于是,刘备果然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当天晚上便下令拔营而去,一路退往了成都以南四十里的南安城。

这座城池,已经是成都最后的屏障,再往后一步,苏哲的兵锋就要杀到成都城下。

而成都地处平原,城池虽然坚固高大,但周围却无险可依。

自古以来,占据益州的统治者,都是靠着四周的险要来拱卫成都,一旦那些险要陷落,敌军直抵成都城下时,几乎所有统治者都放弃了抵抗,要么弃城而逃,要么选择投降。

所以,刘备很清楚,守住南安城,就等于守住成都。

南安一失,成都城必不可守,只能拱手让给苏哲。

当退守南安城的刘备,在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加固城池,准备应对苏哲很快就要到来的猛攻。

至于苏哲,则率领着十万大军,从南广城浩浩荡荡的赶到了僰道。

几日后,魏延所统领的五万援军,也从江州赶到,苏哲集结在益州前线的大军,合计近有二十万之众。

在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苏哲便尽起大军,继续北上,浩浩荡荡直奔成都城。

数日后,大军进抵南安城下。

鉴于他兵马虽多,但也仅仅是刘备两倍多,没办法对南安城实施全面包围,所以苏哲只令大军于城南一线下寨。

饶是如此,魏军在城南连绵十里,战旗遮天,营盘星罗棋步,一眼望不见尽头,声势浩荡。

苏哲并不急。

南安城再坚固,难道还能坚固过当年的黎阳城,邺城?

刘备是有十一万大军,但他再强,还能强过当年的袁绍?

苏哲一点都不急,他有的是绝对的自信,跟刘备在南安城耗下去,不攻破这座通往成都最后的城池,他绝不罢休。

于是,苏哲便叫大军先按兵不动,就地休整,等待后续粮草运抵前线之后,再行攻城不迟。

是日,皇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