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种问题去问孙希平才是最合适的,毕竟人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武道宗师。况且江湖阅历也丝毫不差,见过的武功路子也不少。
只不过对于请教拳法以外的武功,孙骆涯还不会傻傻地去问孙希平,因为以孙希平的脾性,若是他问了有关拳法以外的问题,那保不齐这本飞刀术的刀谱,会被孙希平给贬低的一文不值。结果到最后一点东西都问不出来,反倒要听他胡乱吹嘘自己的拳法如何了得。
孙骆涯可不想白走一遭。万事通混迹江湖近百年,而且以往的江湖宗师榜的榜单都是他亲自查阅情报所写,就连点评也是直至要害,一语中的,这份眼界也是极为难得的。
结果万事通就告诉孙骆涯,他说飞刀术中的那一记“燕返”,与枪术中的回马枪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最早的时候枪术中的回马枪只是作为收枪术的一种,可后来被一名枪法宗师改良后,由收枪改为了回枪,这就有了回马枪这一出其不意的一击,足可将诱敌深入的敌人一枪刺死。
而飞刀术中的燕返,正是在出刀者将手中长刀飞杀出去后,利用捆绑在刀柄上的绳索将长刀回掠,并可借助长刀上的绳索从而将三尺长刀的短距离作战,变作为由绳索长度来控制的远距离作战。
飞燕还巢,飞走了还会回来。
道理浅显易懂。
孙骆涯看中的就是飞刀术中这一出其不意的一刀回掠之术。
之所以孙骆涯只拣选飞刀术中的这一收刀法,那是因为飞刀术的刀谱实在过于低劣,可以说是底层的武夫才会使用的刀谱。
要知道,只要是登堂入室的武夫,在达到了四境的层次以后,自身对气机的感应就会特别敏感,孙希平就曾与孙骆涯提起过,说是这世上的飞剑取人头颅是真正存在的,只不过这飞剑在飞离手中后如何能听从你的指挥,就如同在手中一样呢?
孙希平解释说,四境以上的武夫都可以用气机来御物。御剑飞行,只需自己体内的气机磅礴到可以支撑一个人的重量,即可御剑在天上飞行。而飞剑取人头颅的本事,归根结底还是殊途同归,对气机的掌握极其看重。
一旦你在御剑飞行的途中,体内气机一滞,使得自身与外界的气机连贯被中途打断,那么这柄由你掌控的飞剑,就会失去控制,如同死物一样,凭空坠落。
为何这世上能御剑飞行的剑仙人物那般稀少?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体内拥有气机不够磅礴的缘故。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一些个明明只要再修炼个几十年,等到体内气机浑厚之后,就可真正御剑飞行两万里的大剑仙了。
可这些人就是耐不住性子,早早的御剑飞行,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离地百丈后,体内的气机受到高空的气压排斥,令体内的气机突然一滞,这才从高空坠落致死。
大唐王朝每年光是摔死的年轻剑仙,就有不下数百人。
当然了,这要是放在盛产剑客的大宋王朝那座江湖来说,每年光是从离地百丈的高空摔死的剑仙数量,就要比大唐王朝的这座江湖要多上个好几倍不止。
可大宋王朝的那座江湖盛产剑客,对于纯粹武夫可以说是不屑一顾的,甚至还以这些纯粹武夫为耻。
但饶是以大宋王朝的那座江湖里的剑客死法,他们那座江湖的顶级剑客,还是多如牛毛,这也难怪大唐的剑客都会对大宋的那座江湖趋之若鹜。
十几年前,大唐著名剑客卢斩衣,就是离开大唐国境远赴大宋王朝的那批剑客之一。
实际上,在大唐王朝也曾出现过一位名头极大的剑客。只不过那是在前唐时期。大宋王朝重文轻武,而且还喜剑亲酒,这与前唐时期倒是十分的相像。此外,大宋王朝的文坛骚客,比后唐的那些文人士子,更身兼豪气,他们饮酒作诗,醉酒舞剑,皆是前唐才有的文人风采。这在重武轻文的后唐王朝,是那些文人所不具备的。
孙骆涯当年还住在皇宫里的时候,就曾听他那位舅舅说起过。说是前唐时期有一位被称之为“诗仙”的大文豪,他以国为姓,双名青莲。此人不仅是在文坛上作诗赋歌的文豪,更是一个视酒如命,腰间悬佩三尺青锋的大剑客!
江湖上最早的飞剑取人头颅,就是这位名叫唐青莲的文豪剑客的手笔。除此之外,这名被民间冠以“诗仙”头衔的文豪剑客,还为自己飞剑杀人的本事提了一首诗,其中就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句话最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