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生经营下,草原诸部皆以饮卓氏酒为荣,卓氏酒楼获利颇丰。三年期满后,先生带着宣平伯府给予的一大笔资财返乡。后来见过先生的宣平伯商队中人说起先生近况,很是艳羡。”
“据传袁先生在江南之地买了一处园子,取名为随园,随者,随心所欲乃大自在也!”
“犹记昔日其言一不想搞逢迎阿谀之事二不愿忙于吏务,无暇。三厌恶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那随园或许就是先生的一处随心所欲之居。”
“他腾挪山石树木将随园营造成那曲径通幽妙趣横生之所,堪称园艺大师与这园中,他不在乎世人眼光与庖丁厨子研究美食而作随园食单他也能邀三五好友吟哦赋诗频频佳句不断自在洒脱不过如是!”
“先生后来便成了当地最会写诗的诗人,鼎鼎有名的园艺家,最懂吃的大食神,最擅游山玩水的旅行家,还是当地神书收藏最多的收藏家。”
“听闻袁先生归乡后的生活,我本只觉世人原本有三种活法,而先生却创造了第四种洒脱自在,恬淡惬意,闲适自如。也因此,在看到这首无名诗时我第一时间便想到的是袁枚袁先生,以先生的才具,想来他的笔下也会有如此美妙如此逸趣横生的小品诗文。”
“想来这篇神书真正的撰写者也是有如袁枚先生一般的志趣吧!”
“所以,我之观想的幻境中便就出现了袁先生,在我幻境中的那袁先生也即是我所认为的神书撰写者。”
“若是袁先生,定然不会叫这首诗为无名,其名当是为所见。”
许年的语速不疾不徐,清晰有力,与这长长的阐述中他将那纸面上简简单单的老年儒生形象勾勒的愈来愈丰满,在即将结束的最后,他终于是点出了这首诗事实上的真名所见,以及它真实的作者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