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雨水飞溅而出,造成测量数据偏差。”岑昔跟着回答道。
那蔡裕顿时不语,这个问题孙博义已经跟他说过数回,竟然没想到,这么一个少年却竟然想到了解决之法。
“那这测量的刻度——”蔡裕继续问道。
“蔡先生,学生觉得,测雨的数据也应该与长短距离的单位相统一,这样可以共用一套计算数据,雨量容积的算式就由先前的四五步变成两步。”
嗯,准确的说,是一步,长乘宽乘高。
蔡裕闻言吃惊地看向眼前的岑昔,简直不敢相信,这话从一个如此年幼少年口中而出。
“你——”
“蔡先生,请听学生说完……”岑昔却快一步,止住了蔡裕要说的话。
岑昔自然已经看出,蔡裕想说什么,就像是课堂之上,授课老师的思维往往会被多年的教学所定式,但凡有想法的学生提出一个从未有过的新解题思路,也许从一个思维逻辑上来讲会更严谨一些,或者更加能代表此类题目的特殊性,可是,大多数的老师却不愿意承认。
他们往往会认为,教案上给出的方法是最正确的。
很不幸的,岑昔就是这样一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而在众多吃亏被训之后,岑昔终于总结出了一个吃力有讨好的法子。
于是岑昔慢慢开口了。
“学生的这测雨器也是受那四道测雨雪算式,准确的说,只是在这算法上衍生一两步而得出,没有这四道测雨雪算式就没有学生所画的测雨器,所以,学生的测雨器只是增加了准确度,却是与先生的测雨雪算式一脉相承,想必先生早已经看了出来。”
这就好比,在课堂上,岑昔想出一个新的解题思路后,同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