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军攻下辽东之后,立刻攻军事重地大同,大同是挺近中原的重要门户,其军事价值不亚于济南。
李景隆决定出兵救援大同,如果成功保护大同,这也是大功一件,可以抵消失去辽东的罪过。
此时已经是建文二年,一月份,南方柳树已经有了绿意,但是北方寒冷依然□□,经过一个寒冬的淬炼,加上补给足够,南军已经勉强适应了北方的寒冷。
李景隆饱暖思战功,决定带着手下四十多万军队开拨,顶着冰天雪地的气候,去支援大同。
这一次,李景隆吸取教训,带足了粮食,让战士们吃饱穿暖,士气高扬,浩浩荡荡直奔大同,准备袭击燕军大后方,一雪前耻。
然而,李景隆四十多万援军在雪地里辛苦跋涉半个月,爬雪山,过冰河,到达大同,别说燕军了,连根毛都没有!
燕军去哪儿?
大同守军告诉李景隆,燕军退兵了。
原来,就在李景隆出紫荆关的时候,燕军已经从居庸关返还北平城。
两军完美错过了。
四十多万南军无功而返,等于在冬天野外来了一场四十多万人的奔跑吧兄弟。
奇耻大辱。
李景隆灰溜溜的回到济南,召开会议:“我们中间出了叛徒,否则燕军怎么那么巧,和我军错开?”
南军互相扯皮推诿,互相举报对方是奸细,李景隆需要一个替罪羊为这次开玩笑似的野外拉练负责。
于是,李景隆将那个总是顶撞他的耿炳文旧部下推了出去,伪造和燕王来往的文书栽赃与他,命人绑到京城问罪。
李景隆泣血上书建文帝:不是我军无能,而是出现了叛徒,泄露我军行军路线,导致两军交错而过,错失战机。叛徒已经找到了,押送京城,请皇上严惩。
不过,燕军既然听闻我军支援大同,就立刻撤离,这说明燕军害怕我军啊,所以闻风丧胆而逃。
北方的天气还很冷,冰河尚未融化,但是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请皇上相信微臣,再给微臣一些兵马,等到了四月,微臣立刻率兵出发,平定北平。
李景隆的上书一如既往的给建文帝画大饼,而建文帝也一如既往的吃这一套,相信了李景隆,还又给他补充了十几万军队,凑成刚开始的六十万人。
这一次你一定要胜啊!
乘着李景隆要钱要粮食要人的功夫,燕王也没闲着,他带兵去围保定府,保定府不战而降,归顺了
燕王府。
终于,到了四月,暖和天气,万物复苏,天气不冷不热,李景隆瞧着六十万军队操练的差不多了,下令再次攻打北平城。
而这一次,燕王已经解决了西北、东北、还有前线的所有敌人,都归于燕王府,燕王不容许南军再对北平城造成任何威胁,没有在城中迎敌,而是带着十万燕王以及蒙古归顺的骑兵们主动迎战南军。
两军在河北会战。燕军勇猛,且熟悉地形。南军人多,装备精良,甚至出现了□□厂最新研发出来的地雷,两军各有胜负。
直到最后决战,不可思议的一幕来了。
双方交战到高/潮,都杀红了眼,突然,平地起了一阵类似龙卷风似的旋涡状怪风。
而且,这风吹啊吹啊我的骄傲放纵,居然卷起了南军主帅李景隆的旗帜,怪风不仅骄傲放纵,而且力量惊人,居然将旗杆都吹倒了,咔嚓一声,象征主帅的旗杆轰然倒下。
燕军乘机大呼:“李景隆死了!速速投降!”
南军起初不相信,但是他们回头找李景隆,然而不仅没有找到李景隆,就连主帅的旗帜也没有再次树立起来,或者立一个备用的旗帜。
要知道古代打仗,没有什么手机或者卫星定位,一切都靠鼓声,锣声,还有旗帜的语言来指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