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看向案上的五瓣白瓷碗。玉露团是一种糕点,寻常只在烧尾宴上能看到。用奶酥雕成玉露的形状,色泽鲜艳,入口即化,深受达官显贵的喜欢。明明李淳自己最喜欢吃这个,怎么又送来给他……李晔提笔写字,对白虎说道:“下次他再送甜食给我,你就回他我不爱吃这些。这个我收下了。”
白虎应是,又替主子惋惜。觉出那么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意思。
李晔将两封信折好,拿给他:“一并交给你主子。没事的话,就回去吧。”
白虎恭敬地把信接过,又说:“广陵王还要小的转达,先生晚上若睡不安稳,还是少饮些苦茶。山中夜凉,如要观星象,在屋中就好,记得多添一件衣裳。您的身子不比常人,一旦伤风感冒便会很严重,一定……”
越发婆婆妈妈的……李晔淡淡打断:“知道了。”他这种不耐烦,很嫌弃的一面,也只有对着李淳才会露出来点。
白虎微笑,知道他听进去了,这才放心地离去。
李晔走到窗边,久久凝望着天边最亮的一颗孤星,也不知是不是老师在天上看着他。世人皆以为白石山人尚在人世,所以天子也不敢轻易动废储的念头。却不知早在他下山的那年,老师便已溘然长逝。这世上,再无白石山人。
白石山人对李晔等同再造之恩,如师如父。跟在老师身边的那几年,他才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原来这世上,并不是人人都如同他的父兄一般冷漠。
“老师的遗志,玉衡至死不忘。”李晔闭目说道。
到了曲江宴这一日,木景清十分紧张,早早起来在院子里打了一套拳,浑身出汗。嘉柔也起的很早,在旁边看着他:“圣人考你才学,你抱佛脚也要看点书,打拳干什么?”
木景清回道:“阿姐,我紧张的时候就得打拳,否则待会儿在御前,恐怕话都说不利索!”
嘉柔无奈地摇了摇头,其实也不怪木景清,她上辈子被抓到元和帝面前的时候,也是感觉到天子的气势,大气都不敢出。可那日在骊山见到广陵王,分明是个挺随和的人。大概只有当了帝王,才会有那种天威难测的气势。
广陵王能登基也是九死一生,峰回路转。眼下这个时候,恐怕人人都以为舒王会当皇帝呢。
崔氏拿了一套崭新的袍子给木景清换上,又不放心地叮嘱了他几句。木诚节看天色不早,对母女两个说道:“我们得走了。”他虽然不参加曲江宴,却要跟别的节度使一起进宫。
等父子俩走了,嘉柔见崔氏心事重重的,便问道:“阿娘,您怎么了?可是身子不舒服?”
崔氏按着心口:“昭昭,你说二郎不会有事吧?”
就嘉柔前世所知,阿弟是完好无损地回了南诏。虞北玄回到蔡州跟她说起曲江宴,也是三言两语地略过。所以她不知道曲江宴上具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结果。
她安慰崔氏:“圣人是考才学,阿弟不会有性命之忧的,您别太担心了。”
崔氏嘴上应好,心里却是惶惶不安。她私下问过木诚节身边的心腹随从,才知那日在舒王府宴席上,舒王要他们表态是否支持,木诚节借醉酒蒙混了过去。但是舒王的性子,崔氏还算了解一些。他是个不达目的不会罢休的人。因此她担心这曲江宴可能会另有明堂。
只是这些话告诉嘉柔,也不过是多一个人担心,她才没有明说。曲江宴连兄长都没资格去,还有谁能手眼通天?她也是无计可施,只能等消息了。
用过早膳,顺娘来崔氏这里请安。崔氏神色已经恢复如常,叫阿常拿了一个名册给顺娘:“崔府办寿宴那日,大体有这些人要来。虽然男女是分开的,但我用朱笔圈出来的那些人的女眷,你可以多加留意一下。这几日时间,足够你熟悉了。”
顺娘打开名册,看到上面写着名字,排行,嫡庶还有籍贯,乃至本身有无功名,父亲官居几品。她惊讶地说道:“母亲,您这是……”
“你是云南王的女儿,我也希望你能找个好归宿。你姨娘的心思,我不是不明白。”崔氏顿了顿说道,“这些人大都家世清白,前途无量。你若肯这几年吃些苦,将来会有福气的。”
顺娘知道崔氏是为她好,可她心中已经有了崔时照,再容不下旁人。但这个想法太不自量力,只怕说出来,崔氏也不会同意。顺娘默默把名册收下,心里盘算着只要崔时照不娶,也没有人家看上她,她便还有机会。
她表现得如此平静,倒在崔氏的意料之中。春桃已经向她禀报过,这几日顺娘都是患得患失的,跟初来长安时的兴奋截然不同,心中必定有事。
崔氏还愿给她这个机会,便是希望她能及时摆正位置,不要心比天高,否则只会摔得很惨。
李晔回到李家,门房的人对四郎君连日来频繁回府虽感到奇怪,仍然是恭敬地迎了进去。府上似乎有客人,李绛正在见客。李晔便去前院的偏厅里等着。下人送了壶苦茶,上了几碟茶点,知道他喜清静,就退下了。
这偏厅外面的老槐树上有喜鹊在筑巢,叽叽喳喳叫得十分热闹。
他于这个家而言明明是主人,却处处显得格格不入,有些讽刺。
门外响起一阵脚步声,然后有人进来了。李晔辨气味也知道他是谁,只不过依旧低头喝茶,装作咳嗽了两声。
来人在他面前坐下,俊眉修目,跟他长得有几分相像,但眼神却很骄傲。这是他的二兄李昶,年纪轻轻已经是户部的度支员外郎,是裴延龄的得力手下。他暗地做的那些事,李晔一清二楚。压在广陵王那里的弹劾奏章,他也都一一看过。若不是助纣为虐,怎么可能升得这么快?
而广陵王之所以压下不提,并非因为李昶是李家的儿子。李淳不是一个因私废公的人。只因现在时机未到,他要忍。
李昶把玩着手中的茶杯,眼睛也不看李晔:“你最近回家倒是勤快,身子这么弱何必来回奔波?呆在骊山就是了。”
李晔柔和地回道:“云南王到了长安,我与骊珠郡主的婚事需有人出面。特意回家来跟父亲商量。”
李昶看了他一眼:“怎么,你不知道?南诏如今乱成一团,人人都想当云南王。木诚节想攀上我们李家,替他收拾烂摊子,你还敢娶他的女儿?”
“这是父亲早年间定下的婚事,我只是依照婚约,把她娶回来。”李晔淡淡地说道。
李昶却觉得这是他的托词:“若你不想娶,随便寻个由头退婚就是了,木诚节能奈我们何?父亲心中也未必赞成这门婚事,只是当年应下了,不能失信于人。想办法把婚事退了吧。”
他替李晔做了决定,说完之后就站起来,准备离去。李晔忽然说道:“二兄,恕难从命。”
李昶回头看着他,挑了挑眉,仿佛没有听清:“你说什么?”他没有想到这个弃子竟敢违抗自己。他从小就自命不凡,天资聪颖。在李晔出生以前,他一直是长安城里公认的最有才学的世家子弟。
尽管如今李晔已经一文不名,可他对这个异母弟弟的厌恶却丝毫没有减少。李晔差点危及了他在李家和父亲心中的地位。对李家来说,有他李昶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李晔。所以李晔凭什么拒绝?他以为自己是谁?
“我回家之前,已经去见过云南王,口头定下婚事。我回来,是让父亲准备六礼的。”李晔平静地说,“所以婚事退不了。而且这是我的事,请二兄不要插手。”
李昶看着他,富有深意地笑了笑,也没说什么,就负手出去了。他在官场上有个外号叫“笑面虎”,从来不会发怒。但是他这样笑的时候,表明已经惹到他了。那么通常那个人就不会有好下场。
地上树影斑驳,明明酷暑当头,李晔心里却冷如冬月。其实他不用看不上二兄的手段,这个家里的人,哪个不是在算计,包括他自己。不过是群因相同的利益而呆在一个屋檐下的人,根本谈不上亲情。这也是他不喜欢回来的理由之一。
冷漠,自私,虚伪。当年那丫头虽是小小年纪,骂得却是字字珠玑。
过了会儿,下人急匆匆地来请他去李绛的书房,想来李昶已经去过了。李晔走到书房前的长廊,看见一个侧影在转角处消失,大概是父亲刚才所见的客人。
他走进书房,看见父亲端坐在案后,面色凝重地问他:“我只是叫你去代为拜望一下云南王,以尽礼数。谁教你自作主张,把婚事定下了?”
“父亲是打算悔婚吗?”李晔反问道。
李绛沉默。他并没有悔婚的意思,哪怕木诚节如今麻烦缠身,几日前还在舒王府的宴席上得罪了舒王,但这些也不能抹灭自己当初艰难之时,他伸出的援手。李绛本想拖一拖婚事,不想在这个风口浪尖卷进木诚节跟舒王当中去,偏偏李晔打乱了他的计划,让他这个习惯于掌控全局的人,有些恼怒。
“我何时说过要悔婚?只是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如何能自己去开口?”李绛皱眉道。这个儿子他鲜少关心,在他看来,与其关心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倒不如把心思花在另外两个更有出息的儿子身上,为家族带来更大的荣耀和利益。
平素家里的事李晔从不参与,也漠不关心。此番一反常态,对婚事积极起来,李绛也觉得奇怪。
“我见到骊珠郡主,十分喜欢。”李晔拜道,“儿子想履行婚约,娶她为妻。还望父亲成全。”
这么多年,李晔从未这么直白地表露心意。可李绛希望听到的是,他愿意入仕,愿意成为李家的力量,而不是这些无关紧要的儿女情长。
崔清念当年便美冠长安,多少士族子弟拜在她裙下。想必她生的女儿,也应当是天姿国色。李晔是个一根筋的人,自定下这门婚事后,连个妾室通房都没有。李绛想,如若连这个心愿都剥夺了,那他这个做父亲的也未免太过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