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娘从娘家带来的四口箱子中,就有一口专门用来装徐晓的东西。但徐晓一直都没有打开看过。在舅舅家时,杏娘将箱子的钥匙贴身放着,谁都不许动。直到刚刚,杏娘才将挂在箱子上的铜锁打开。
徐晓发现,箱子里除了有一些小孩的衣物,木头雕刻的小人,小马等,竟然还有满满半箱子的书籍。徐晓大致地翻看了一下,都是一些像四书,五经之类的圣贤书。旁边的角落里搁置着大大小小,粗细不同的十来根毛笔和用黄纸包着的墨块。
虽然历史拐了个弯,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没有义务教育,读书的成本依旧居高不下。书店中,一本小孩启蒙的《千字文》就要几百文,圣贤书更是贵的离谱。而,一户乡下家庭,一年的总收入也就一两银子,一千文左右。可以说读书就是要倾一家之力。而现在,徐晓拥有半箱子的书籍,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
本来徐晓还想着,要怎样才能发家致富,早日过上天天吃肉的日子。现在机会就摆在面前,有纸,有笔,还有书可以抄。只要徐晓每个月抄一本书拿到书店去售卖,那么她赚的钱就比那些辛辛苦苦干一年的人强的多。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要把毛笔字练好。徐晓在现代的时候,就拜过大师,练过钢笔字。对于横竖撇辣的位置写法,结构很有一番感悟,连徐晓的老师都说,她的字融合了各位大师的特色,自成一家。但钢笔字和毛笔字又不同,写毛笔字时不仅要增加臂力,练习悬腕。还要注意轻重缓急,才能让字写得好看,才能拿出去卖钱。
不急,徐晓默默地跟自己说。现在,徐晓感觉自己就像怀揣着巨大机遇的穷光蛋,只要给她时间就能用这个机遇,赚到许许多多的钱。现在的徐晓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肉包子会有,漂亮衣服也会有的。
刚想到肉包子,灶房中杏娘就大声地喊着:“肉包子好啦——”徐晓甚至可以闻到空气中喷香的肉味。她赶紧将红木箱子关好,小短腿向灶房出发。
徐晓到达灶房的时候,徐家父子三人已经候在灶台前了。一排地吸溜着口水,表情陶醉,让徐晓还以为锅里蒸的是什么山珍海味。
徐晓进来后,杏娘才揭开锅盖。巨大的水蒸气迎面扑来,锅边的几人一点都不嫌弃烫,将头又往前伸了几公分。锅里的包子,因为掺杂了高粱粉呈现出浅浅的灰色,被水汽蒸的十分蓬松,中间是向上翘起的小漩涡,一看就特别好吃。
杏娘给锅边的三人,一人分发了一个。赵大山拿着刚出锅的包子,烫的哇哇直叫,依旧不愿意撒手。杏娘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抽出一根筷子,帮他戳好,再递过去。赵大山一边抓着硬戳戳的头发,一边憨憨地笑着。赵小花的包子还没来得及帮她戳好,她就塞到了嘴里,烫的舌头只往外扑,像小狗一样上下扇动着。徐晓看到他们的样子,眼睛不由的眯成了一条缝。
最后,杏娘才从单独的位置将包子戳给了徐晓。
一家五口围在一张桌子上,每人一个包子,一碗只看得见水的薄稀饭。徐晓发现,自己的包子与别人的,还是不同。比方说,徐晓小口小口地吃着,不一会儿就见到了与白菜参杂在一起的肉肉,而其余几人,包子快要吃到底了,才见到那么小小的一坨,几乎可以忽略。包括杏娘自己,包子里的肉都少的可怜。徐晓边吃着,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自己和杏娘是一体的,徐晓就算有什么想法,也不会当着其他人的面说出来。徐晓捧着包子,慢慢地吃着,就当作自己什么都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