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这话没毛病,可十三岁出头的枢密承旨,这也太匪夷所思了一点,朝中大佬们大多也对此表示反对。
可是,如果枢密承旨不合适,那应该赏什么呢?
就在这为难的关头,孙悦的父亲孙春明上表发言了,却将事情推到了一个更加匪夷所思的地方去了。
孙春明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先啥也别赏,因为他打算让孙悦再考一次科举,考一次堂堂正正的科举,考完了,看成绩,再说干啥。
这就很有的琢磨了,谁都知道孙悦是童举出身,而且他今年也才刚十三,还属于童举的工作范围内,可是没人怀疑他的才学,不中才是怪事,可是这重考一遍的意义又在哪呢?
再加上这次孙悦的所做的事儿,又确实是在赵光义的谋划之下的,他孙春明虽然之前跟赵光义闹过一次矛盾,但现在看起来似乎也已经和好如初了,而赵光义也已经加封为晋王,中书令,位列百官之上,成为了至少名义上的天下第二人。
那么这孙悦,是不是有改换门庭的想法呢?
这下,连孙悦的政治立场好像都有点模糊了。这让壁垒分明的朝堂大佬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应该顶还是应该踩,最后索性真的不提了,考完了再说。
与此同时,伴随着赵光义正式被册封晋王,并且此番还拥有了军功,大宋的上层政治也已经悄然的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变动,晋王一派的势力急速膨胀,已经彻底的反超了赵普一头。
并且,前朝第一大宰范质,入冬以来身体也已经变得越来越差,直到年关前后竟然一病不起。
范质的身上有着无数位高而权轻的头衔,但那些都不重要,唯有一个名头却是被人盯上的肥肉: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帝国真正的宰相之职。
虽然如今的帝国大权是在枢密院的手里,但谁也不能拿这正牌宰相的位置不当回事儿不是。
原本的历史中,赵光义因为被赵普一直压制,赵匡胤为了提高他的威望,于此时将赵普从枢密使‘升职’到了这个位置上,以给赵光义刷威望,只可惜后来失败了。
因为赵普牛就牛在他在哪都能成为权力的中心,他在枢密院的时候枢密使就是唯一的宰相,而人到了政事堂之后,枢密使就成了个屁了,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权利反倒是比后周的时候还要大些,他的权势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赵光义被打压的更狠。
最后不得已,赵匡胤只能让他下台了拉倒,再次启用他的时候,赵德昭已经二十多长大成人,快要开始德险之争了。
但是此时因为有了孙家父子这两大变数,赵光义不但没有被赵普压制,反而比历史上更早的被册封了晋王,反过头来还压制了赵普一头,这个调动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差事,也就落到了赵光义的头上,作为他这次伐蜀筹谋之功的奖赏。
虽然因为范质的不作为,赵光义之前干的事儿就跟宰相差不多,但毕竟现在名正言顺了一点,而赵匡胤为了让他可爱的弟弟更好的开展工作,还特意给他设立了一个辅助职位,也就是参知政事。
这一本来在唐朝属于半荣誉头衔,勉强算是政事堂开会的资格认证一样的官职,因为赵匡胤文化功底有限的原因,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成了副宰相。
而赵光义目前给自己所备选的人选么,已经有风消息传出,他要以这个职位,来酬谢孙春明的献雷管之功。
也就是说,孙春明是很有机会,在短短两三个月之后,就一跃而成为整个大宋朝廷的副宰相的了。
不过也有小道消息说,晋王殿下有个前提,那就是让孙春明把他儿子先搞定,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作为晋王集团的首席谋主,有个在对面打先锋的儿子,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有点诡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