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颐和曼丽 喜了 2397 字 8个月前

外头闹得不可开交时,

正阳正在录音室静静地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少年入门大提琴,老师让他欣赏的,即从德沃夏克的协奏曲开始。这个由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卡拉扬合作的录音原版盒带也是他最早的音乐收藏之一。

虽然早就知道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但想象无(钢琴)伴奏的大提琴独奏,一定是很单调的。所以正阳多年中几乎听遍了所有古典协奏曲,也听了不少巴赫作品,但从未听过它们。后来听了罗氏和李赫特演奏的贝多芬五部大提琴奏鸣曲,才想起该试试巴赫的无伴奏组曲。这一听不得了,由《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在他心中营造的崇高的巴赫形象,简直就变得“无比伟大”了,也变得更加亲切了。巴赫在这套作品中,用平常的舞曲体裁,通过大提琴深遂的琴声,象一位历经世事沧桑而又智睿非凡的老人,滔滔不绝地向人们讲述他生活的故事和理念……

正阳听音乐和吃饭一样,很有点偏食。知道好吃的,多吃。没吃过的,不太愿意去品尝。至今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标准的古典音乐曲目,他仍未“品尝”过。而自己听过喜欢的作品,很多都有不同演奏版本收藏,有的多达十个以上。这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他收藏了三代大师的演奏:卡萨尔斯,富尼埃,和罗斯特罗波维奇。

专业上,

正阳还是很专业的。

一个真正的演奏者才能听得出,哪怕是同样一个音符,三位大师对作品的处理都是不同的:卡萨尔斯浑厚有力,富尼埃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各自演奏着不同的作品。

例如这段仅两分多钟的乐曲,三人演奏的速度就大不相同:富尼埃最慢,用了近3分钟(250),罗斯特罗波维奇最快,刚2分钟多一点(204),卡萨尔斯的界于其中(228),由此可以窥见各位大师的解读是多么的不同……

正阳正在揣摩,

听见了敲门声。

一般,这种时刻是无人敢打搅他的。

正阳一旦浸在音乐中,完全又换了一个人,无比认真,无比专注,来自任何一丁点的打扰都是叫他最不能忍受最烦躁的!……

正阳睁开眼,

看着门,

这敲门的人显然也够小心翼翼,

但是,

太不识趣儿了……

正阳起身,

脸庞看着淡然,眼里可锐毒得吓人!

走到门边,

拉开门,

正阳本想着,无论是谁,这好日子是到头了……

是全兴。

可,是全兴又如何,正阳的翻脸不认人,娘老子算在内,这世上还真没一个叫他悠着点儿的。正阳只看他一眼,扭头又往录音室里走,而愈是这样看似没事儿,全兴毛骨悚然!正阳刚儿睇他这一眼,分明就是记恨上了!……全兴赶紧跟上,脸沉得厉害,小声儿“不是事儿逼到这份上,我敢敲这个门么。正阳,现在外头一帮人扛着签名标语反你,已经有人去了团长办公室,非要现在叫你亲自露面,说清楚一些事!”

“你们搞不定?”拿起琴谱看。这孩子呀,要搁古时狼撕虎斗的年代,也堪有“大将之才”了。任何时候临危不乱,心思缜密,使坏,胡闹,有章有法,心也够毒……

全兴盯着他,

“搞得定。就怕你怪罪。”

正阳这才扭头看向他。

全兴正色,

“事关那个江选之,你说过,他的事儿不叫我们插手。”

你看这是翻脸比翻书快的人吧。

漂亮孩子端着琴谱笑起来,又自是一番爽朗,“错怪你了,这是大事。”只见他就这么单手端着琴谱,先拍了拍全兴的肩头,然后走到窗台边,掀帘一角,往外看了看,

这是正门侧边,只能望见街角对面一个偏景儿,

不过也看清楚外头有多热闹了,

一众大糙爷们儿、小软媳妇儿,捎带几个穿着土气的大爷大妈,拉着横幅举着标语跟当年那会儿梅静群搞劈斗似得,群情激奋,义愤填膺!

正阳勾着窗帘的指尖儿刚要一放,

余光一扫,

立即五指都扒开窗帘,定睛看着下头!

是的,

他看见姚雀了!

全兴见他似有一丝兴奋,

人没扭脸过来看他,依旧盯着窗外,似在找什么,

接着就听他语速略快地交代,“把现在大门口所有摄像头的影像给我导过来!快!”

“嗯。”全兴转头就跑出去了。出去时,也不忘轻轻将录音室的门合上。

他走后,

正阳放下帘子,又坐回刚才听演奏的圆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