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有名和师出无名,两种情况,看似没有什么大碍。但实际上,士气却是截然不同的。
但赵良才却也知道,自己此时就算再做辩驳,也没什么用了。
大宋的士卒显然会相信刘诸温的话,而不会相信他这个敌军主将的。
他恨恨拍了拍墙垛,骂道:“大宋狗贼,要攻就攻便是。又何必找这些莫须有的由头。”
有三万大军在城内,虽然没有做好万全准备,但他显然还是有着不少底气。
大宋有火器,他们大理也有。
此时此刻,城头上就摆着不少投炮车。论投炮车威力,他们大理的投炮车,未必就在宋军之下。
刘诸温看向张红伟。
张红伟轻轻点头。
然后,大军竟是就此徐徐退去。
城头上赵良才及众将傻傻看着,有些摸不着头脑。
饶是这军中有鬼谷学宫出来的兵家才子,此时,也同样无法推测出刘诸温和张红伟的意图。
莫非他们这是打算打持久战?
可这岂不是自取灭亡?
赵良才在得知大宋禁军向着秀山郡来的时候,就已经传信向姜夔求援。想必,这时候国舅爷的援军都已经在路上了。
宋国区区两万禁军,若是敢在城外多留,等到援军赶到,他们完全可以出城反扑,将大宋禁军尽皆覆灭。
甚至,如果不是拿捏不清宋军斤两。赵良才这个时候就已经率领攻伐宋军了。
三万对两万,本就没必要依仗城墙之利。
他守城,只为万全。
不多时后,城外,忽有炊烟袅袅升起。
在城头上已经可以看到城外宋军有营扎起,此时俨然已经在空地上开始造饭。
赵良才没有下城头,看着这幕,嘴角露出冷笑,“看来这些宋军是打败元军之后狂妄自大了,呵,真是寻死。”
有将领立时道:“总管,要不咱们这就率领大军去攻营?”
赵良才却是摇头,“不可,宋军这也有可能就是诱我们出城,我们不可轻易中计。哼,只要守住这秀山城,等到国舅援军赶到,咱们便是稳操胜券了,不急于这一时。你们且先在这看着,本总管先回府去。”
说罢,他便径直向着城头下走去。
很显然,养尊处优的总管大人,并不愿意长时间呆在这城头上吹冷风。
他或许并未发现,在他以为宋军这是在小瞧他们的同时,他自己心里,也在下意识地将宋军给看轻了。
大宋禁军能够打败数十万元军,打得元朝求和,真不是只纯粹依靠火器优势的。
这等禁军,想来纵是没有火气,也能和元朝铁骑杀个难解难分。
赵良才穿着蟒袍,和十余位大理将军立城头。看着城下整齐的黑压压两万军卒,神色愤怒,且又凝重。
大宋禁军忽然兵发秀山郡,这的确出乎他的意料。
城下大军中,有两位将领驱马到军阵前。
是张红伟以及天闲军的现任都指挥使刘诸温。
刘诸温在大宋军中原本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是在年前,才突然被提拔为天闲军的都指挥使。
这是张珏力荐之后,赵洞庭首肯的。
张珏荐书上只说,刘诸温有大才,于兵家之道有运筹帷幄之能。
说起来,这刘诸温能被张珏相中,还真算得上是缘分。
此前大宋科举未兴,军中、朝中都缺少贤能骨干。张珏的镇西军区之内,也同样是没有多少能够拿得出手的将领。
诸军之中多有空缺,甚至连天闲军都指挥使之职都始终空悬,由张珏亲自掌管,无人能够胜任。
张珏被逼得不行,干脆带着士卒们到野外去操练。分为红蓝双方演习,双方各五百人,让那些觉得自己有领兵才能的人和他或者张红伟、高兴等人对阵。
多数人都是节节溃败,论运筹帷幄,远不及高兴等人。
而却有一士卒,却是接连数次都胜过张红伟等人,甚至最后和张珏对阵,也打出个不分胜负。
这样的人,自然会引得张珏注意。
直到后来将这士卒叫到近前询问才知道,这士卒其实并非是领军之才。他的几套战略,都是城中另有人教的。
而那人,就是靖州城内的教书先生,刘诸温。
士卒之所以能认识刘诸温,还是因为两人是远亲。张珏率领着大军坐镇靖州以后,他常常去刘诸温家中拜会。
后来张珏弄出这套演戏的法子,他也跟刘诸温说了。没想,刘诸温教他几套战术,竟是让他逢战必胜。
而张珏得知城内竟有如此贤才之后,自是亲自前往私塾拜访。几番讨教试探,最终得以发现,刘诸温并非是纸上谈兵之人。
他家中兵书无数,对领军、训兵、行军打仗等,都有极深的见解。
张珏请刘诸温出山。
却没想,刘诸温只说,他不愿做个参谋,更不愿意做个杂牌将军。
张珏这时已经被他折服,也算是下狠心,直接呈书赵洞庭,要提拔这刘诸温为天闲军都指挥使。
赵洞庭对张珏自是信任万分,没有太当回事,也就直接答应。
如此,刘诸温便一举成了天闲军的都指挥使。在镇西军区中,地位仅仅在张珏等数人之下。
他的经历,在军中几乎已经成为传奇了。
而其后,他训练士卒等等,也果真没有让张珏等人失望。只待真正上战场厮杀,立下军功,便不出意外可以坐稳指挥使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