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怡红院

南明大丈夫 话凄凉 2733 字 11个月前

怡红院二楼,侯方域坐在一间点着红烛,披着许多红纱的房间里,在他的身前则坐着一名带着风尘气息的美女。

这时姑娘给他倒了一杯酒,问道:“公子今天过来,可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侯方域点了点头,严肃道:“两件事情,第一件是满清的工部作坊,已经造出了自生火铳,还有轻便的铜炮。”

“鞑子的动作居然这么快!看来我们的动作还是迟了。”姑娘有些吃惊,她沉默片刻,正色道:“这件事情,奴会报上去。”

侯方域点了点头,继续道:“第二件事是,方副使要的名单,还有资料,我准备好了。”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了李婉,沉吟一下,还是道:“不过,我不赞成玄衣卫刺杀汤若望,这样只会提醒满清,更加注重火器!”

李婉皱眉道:“公子为什么这样说?”

侯方域开口道:“现在多尔滚虽然让洪承畴主持火器铸造,人马的训练,但是对于火器的认识,鞑子内部不少人的态度还是很不以为然,只有几名汉臣十分上心此事。北京朝廷,毕竟是满人的朝廷,他们占据绝大多数主要的位置,特别是户部、吏部、兵部这样的大部,都被他们控制。现在户部尚书巴哈纳,对于洪承畴耗费巨万,却没造出东西来,便很有意见,银钱拨得很不干脆。如果汤若望被刺,可能不仅不能阻止满清铸造火器,反而会加大多尔衮对火器的关注,那就得不偿失了。”

侯方域道:“我认为,与其刺杀汤若望,不如把洪承畴给杀了。这个老东西,才是心腹之患,他帮助满清恢复北方,已经初见成效,北京城与一年前相比,变化有多大,我想玄衣卫也发现了。”

李婉点了点头,“奴只是负责替公子传递消息,做不了什么决定,不过奴会将公子的话传上去。”

侯方域微微颔首,开始拿起酒杯喝酒,看得出来,他的心情比较苦闷。

作为打入清廷内步的细作,他行事提心吊胆,睡觉都睡不踏实,就怕夜里说句梦话,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只有在玄衣卫的据点里,他才能放松一些,每次都喝醉了倒头睡到天亮才回去。

李婉见此,又给他倒满一杯,微笑道:“公子,大王在关中又击败了鞑子,奴想鞑子也就那么点人,用不了几年,大王就该打到北京,届时公子和奴也就都解脱了。”

侯方域听她说起关中大胜的事情,忽然想起一事,忙放下酒杯说道:“对了,我还有一事要反应,济尔哈朗和豪格大败,多尔滚好像有意,借题发挥,解决两人”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一座城池的繁华,有许多的原因,并非把人口迁移到此,就能造出一个繁华的城市。

北京的繁华,源自于他的政治地位,还有周边地区,以及大运河的输血。

政治地位,使得北京城中居住了大批的官僚和贵族,他们掌握巨大的财富,有他们在,城市就有消费,就能带动经济。

可是光有消费的需求也不行,还需要物资和人员来满足,城市周围需要有人来种植蔬菜,养殖鸡鸭,还需要大量的米粮,从运河上运来,不断给北京输血,才能维持北京的繁华。

清军占据北京后,北京在政治上的地位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李自成灭掉了明朝的权贵,满清又赶走了大顺的新贵,但城中的权贵却并未消失。

满清以北京为京师,城中数以万计的八旗,还有王公,成了北京城中的新贵,北京依然具有很大的消费需求。

只是清军入关后,北地残破,运河断绝,光有消费的需求,没有物资供应,却也维持不了一个繁华的北京城。

当然物资紧缺,挤不走八旗,原来城中的居民,却被逼离开北京,沦为旗奴或者佃户。

因此在满清入关之初的几年里,北京城中人口锐减,城池萧条,但随着八旗在北直隶的庄园出具规模,加上清军占据两淮后,有粮食运来北京,便使得北京逐渐走出萧条的阶段,开始慢慢复苏。

此时城中逐渐恢复了生机,酒楼、茶肆、店铺慢慢多了起来,连青楼和妓院也有了几家。

现在虽然无法和明王朝的北京相比,可毕竟十多万旗人生活于此,北京比不上南京,但却能与西魏的王京一较高下,甚至略胜一筹。

侯大人出了名的喜好嫖妓,是北城都知道的事情,清廷监视汉官的探子,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

人有缺点是好事,他要是一不爱财,二不好色,那清廷到是要想一想,这小子投靠大清是为啥了。

这时侯方域穿着花花绿绿的马褂,头上戴着镶着一块绿翡翠的满帽,手里拿着一柄纸扇,走在街上。

他一边走,一边煽动折扇,想走路的姿势能风流一点,可他自己都觉得自己一身行头,相当的猥琐。

花花绿绿的马褂,庸俗不堪,满帽上镶嵌的绿翡翠,更是恶心的不行,使得整个中国的审美倒退数千年,完全比不上道服网巾的风流,但没奈何,这里是北京,满清就是这个审美。

这时他走在街道上,两边店铺里摆着许多货物,不少与他一样装扮的人,行走在街道两边,购买着各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