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道都拆了,哪里的人?”军官站在原地,仔细看了一阵,确实没发现异动。
士卒们继续巡视,可没走几步,那名士卒又叫了起来,“真有人,对,是有人!”
为首的军官眉头一皱,“你看见啥呢?”
士卒眯起眼睛远眺,厉声道:“有人在修补栈道!”
这时其他人虽没看见,但是却听到了响动,“头儿,真有动静。”
将领一听不再犹豫,断然喝令,“敲警钟,点火,准备迎击敌军。”
说完,将领便带着一队弓箭手和火铳手出了关门,来到栈道的出口。
此时距离拉近,将领便已经看见,确实有士卒借着夜色的掩护,正在栈道上铺设木板。
“放箭!”军官立刻一声。
这时对面却铳焰闪烁,猛的发出“砰砰砰”几声铳响,破甲距离在七十五左右的自生火铳,射程和威力远远超过关宁军,还没跑过来的关宁军士卒,就在铳声中,栽倒数人。
四更时分,成都城中一片漆黑,万籁寂静,但是吴三桂的秦王宫内却灯火通明。
孙可望率军退回城都后,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撤出了成都。
成都平原上,关宁军的马军厉害,几乎没有敌手,西军守卫成都,等于坐困孤城,吴三桂可以占据城都平原,获取粮食和物资来困死成都。
为此孙可望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撤离了成都,向川南、川东转进。
孙可望一走,吴三桂就成了成都之主,但他屁股还没坐热,高渔夫又他娘的来了……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推荐,订阅,月票,求支持正版)
川蜀之战,西魏不能拖延太长的时间,一旦陷入泥潭,将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大帐中高义欢扫视众将,然后说道:“剑门关是天下最险峻的关隘之一,当年魏国伐蜀,姜维在剑阁,魏军不能入,邓艾走阴平才杀入蜀中。吴三桂对于剑阁,应该是很有信心,所以放的兵马,未必会比米仓道多。这次孤王兵多,关宁军少,且还要面对孙可望,孤王有实力也有条件与吴三桂正面决战。”
高义欢用兵一向避实击虚,很少硬碰硬,这次他便反其道而行之。
当然高义欢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一拍脑门没经过考虑,而是有所倚仗的。
这次出征,他带来了几门攻城臼炮,并带来了百枚开花弹,他是想借着此物,来打破剑门关。
明朝许多火炮都是臼炮,他们是一种短管炮,射角大,出初速低,弹道轨迹为抛射,且中小口径、方便携带的臼炮,后来便发展为了迫击炮。
西魏这批臼炮,比碗口铳要大许多,制作工艺也强了不少。
高义欢将它们命名为威远大将军炮,同样是用铜来铸造,重五百八十斤,用四轮木制炮车承载,大跑的射程与装药和炮弹的仰角有关,炮口四十五度仰望天空,能将炮弹抛射到两里之外。
蜀道难走,千斤重的红夷大炮,无法运入蜀中,威远大将军炮要轻许多,但是也必须要走没有荒废的道路。
大帐内,许多人都不知道臼炮的事情,不过高义欢既然决定,众人还是齐齐抱拳,肃然道:“请大王吩咐。”
高义欢点了点头,走在沙盘前,拿起了木条道:“入川道路就那么几条,前人在战争中,将能使的招数都使用了一遍。吴三桂肯定考虑到孤王入川的各种可能,每条道路都择险要之地防守,孤想来个偷渡阴平也不现实,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不过孤王兵多,利用吴三桂兵力不足的特征,来个虚张声势,声东击西,迷惑吴三桂,让他处处分兵,还是有可能的。”
说着高义欢拿着木条,指着米仓道,喝令道:“王永强,你率三千兵马,多打旌旗,走米仓道。”木条指向另一处,“李际遇,你领三千人走荔枝道。”
王永强和李际遇立时出来抱拳,“臣领命!”
高义欢看着两人,正色道:“你们两人今天就出发,目的是虚张声势,让关宁军无法判断,孤王的真实动向。”
说完高义欢用锐利的目光扫视众将,“其余诸将,准备三日,随孤王出发,打破剑门关直取成都城。”
“臣等领命!”满帐的将领动作利索的抱拳,豪气勃发,身上的盔甲哗啦直响。
高义欢满意的颔首,又看向易道三:“选锋营中挑选一千精锐,走阴平道,绕过剑阁,在孤王攻击剑门关时,可虚张声势,尽量吸引关宁军的注意力,让吴三桂无法全力增援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