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谢过大王!”李过等人当即行礼,目光中都有些热切。
大顺朝灭亡后,顺军残部人心动荡,都有些不知道今后的路在何方。现在能成为魏军的一员,有了一个势力效忠,有了一个方向,心便踏实下来。
高义欢抬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然后道:“李过将军,你就领武毅军,兵额一万人。高一功将军,你领武卫军,兵额一万人。袁宗第将军,你领武骁军,兵额也是一万。至于各营主将,就有三为将军,拿个名单出来,交给兵部批复即可。”
虽说被分成了三个部分,但是高义欢却没有插手,各营将领的任命,也就表示了没有架空他们的意思。
三人脸上顿时露出了喜色,再次行礼,“臣等领命。”
几人正想着,手下三个营,该让谁统领,高义欢又开口道:“李来亨何在?”
李来亨微微一愣,没想到高义欢会叫他,立时出列道:“臣在!”
高义欢点点头,“孤王的亲卫营,缺个都尉,你就来孤王身边听命吧!”
李过等人微微一愣,李来亨是他的义子,手下最能打的大将,本来想着给他一个营,没想到被高义欢给挖墙角了。
这让他有点不舒服,不过转念一想,魏王敢用李来亨为亲卫营的都尉,也是对顺系的一种信任。
想到此处,李过当即道:“还不谢过大王提携!”
“臣谢过大王栽培!”李来亨当即跪拜。
高义欢笑着扶起李来亨,见他身材健硕,胸大肌把盔甲撑得鼓鼓的,不禁摸了一把,十分羡慕,也非常的满意。
这时高义欢对李过道:“李将军,孤王夺你爱将,你可不要有情绪啊!”
李过是明白人,当即赔笑道:“大王说笑了。臣是大王的臣子,臣的属下,自然也是大王的臣子。”
高义欢哈哈一笑,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这边刚说完,高义欢的亲卫忽然进来,禀报道:“大王,榆林高有才派快马来报,河套发现大批鞑子异动!”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另外推荐朋友的一书,《崇祯大帝国》,是皇帝文,明天上架,喜欢的书友看一看。)
高义欢听见李过来报,收回思绪,当即笑着道:“李将军果然不负孤王的期望。”
李过心中也是松了口气,总算是没有丢脸,他笑道:“这都是大王激励,儿郎效力的结果。“
这时高义欢抬头看去,战场上的喊杀声,已经逐渐归于平静,于是道:“走,进城去!”
不到半天时间,原本围了半个多月也拿不下的延安城,就在顺军的猛烈攻势下告破。
城中的清军是孟乔芳临时拼凑,他们没搞清楚状况,就被困在了城中。
这些清军起初并不晓得,高义欢十万大军入关,等魏军追到城下,一切便都已经晚了。
错误的选择,便决定了,他们与其他清军,不同的命运。
当李来亨攻上城头,竖起大旗时,城中守军在顺军三面猛攻下,开始崩溃。城中五千守军,见局势不妙,大部分投降,少部分从东门突围。
这一战是顺军大败,退入雍凉以来,第一次主动攻击清军盘踞的城池,将士们军心大振,不过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伤亡竟有两千之众。
高义欢打马入城,看见城下堆积的尸体,也不禁感叹攻城战消耗之惨烈。
这次魏军入关,重炮速度缓慢,没能跟上大军,不过好在延安一拔,关中清军被扫除干净,魏军已经不需要,再去攻城了。
高义欢在众将的簇拥下,从南门入城,他打马走在街道上,北风吹来,只觉得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血腥味。
他骑在黑驹上,打马慢行,街道上到处扑倒着尸体,鲜血将地面染成猩红,街道变得有些泥泞,两侧的店铺大开,门板倒在地上,显然经历过一场浩劫。
顺军残部本来就是流贼出身,加上在雍凉穷怕了,所以军纪并不好。
数万士卒冲入城中后,见人就杀,五千多清军,被杀得只剩八百多人,清军的衣甲也被顺军将士拔了个精光,城中到处都是赤条条的尸体。
就是城中百姓,也糟受不小的波及,许多留着辫子的人,全被杀光。
因为清军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天下间抗击清军的势力相当的庞大,所以多尔衮在北直一带推行一次短暂的剃发令,遭受汉族降官和士绅的激烈反对后,多尔衮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便暂时中止了剃发令。
历史上多尔衮是在清军占据江南,认为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才再次发布剃发令。
这时条件不成熟,清廷没有强制要求剃发,但是却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剃发,或者以剃发为条件来要求降军。另外满清朝中有不少孙之獬一类的无耻文臣主动剃发,各地不少投机之人,为了借助清军的凶名,都存在主动剃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