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北上督战

南明大丈夫 话凄凉 2718 字 11个月前

一般而言,想要守好关中,只需要把守住,潼关、武关、蒲津渡等地,就可以防备关东的威胁。

不过满清不仅统治了潼关之东的大片区域,还统治了漠东和漠南。

这样一来,清军就多了一条攻入关中的道路,能够绕道河套,杀入陕北。

清军若是占据陕北,然后以骑兵的优势,骚扰渭河平原,魏武军根本堵不住,百姓便无法耕作,魏军迟早被清军拖垮。

崇祯朝的财政为何破产,与清军数次入寇关内,四处劫掠破坏,让明朝不停的失血,有很大的关系。

高义欢想在关中,休养生息,那就必须将陕北拿下,把清军完全赶出关中。

清军绕道河套,路程遥远,沿途又没有补给,所以大军必须要在陕北有个立足点,来屯集军粮,才能长期作战。

高义欢夺回延安,再控制黄河西岸清水关、延水关、吴堡等几个小型渡口,山西的清军和军粮就到不了陕北。

这样一来,魏武军就能恢复北面的长城防线,即便是清军绕道从河套而来,突破了长城,魏武军坚壁清野,打个一两个月,清军自然粮尽而还。

整个关中平原的防御,便完善起来。

此时多铎军已经在进攻豫南,高义欢必须要尽快解决关中问题,然后增援豫南,不能让清军将关中和湖北的联系斩断。

延安城,是陕北地区的一座坚城,孟乔芳逃到延安后,收集陕北的清军,得到五千余众坚守延安,想要为清军守住这个据点,以便清军反攻关中。

算时间,北京应该已经得到了关中的消息,山西清军兵力不足,无法支援延安,但北京尚有五万清军,关外还有二万多外藩兵,说不定已经到了河套。

因此高义欢才下令,要求围攻延安的人马,开春必须攻下延安。

正月二十七日,高义欢与一众人踏冰过了渭水,当日下午便至高陵,一行人拜祭黄帝后,便继续向北。

路上高义欢皱着眉头,“四万人马围攻延安,八倍于敌,居然打不下来,孤王真是很费解,很失望啊!”

李岩笑道:“大王,打不下来的原因,不是孟乔芳多厉害,而是人心不定,李过、高一功他们没有尽力!”

感谢琪祥芳的打赏,求月票,推荐,订阅。

拿下关中,又解决了张献忠的威胁,高义欢便有些膨胀了。

因此陈名夏建议他称王,他没有谦虚一下,就答应下来,并很快就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以魏王自居了。

正月二十五日,高义欢在西安城郊,筑高坛,称魏王,建立藩国,中央设六部,地方设三司,构建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魏武军内部,虽有不赞同的声音,但是上次与南京冲突后,魏武军内部进行了一次去明朝化,不少忠明派看穿高义欢的本质后,纷纷脱离了军政府,所以现在反对的声音便小了很多。

这时高义欢内心膨胀,也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说,终于先斩后奏,在西安城郊举行了称王建藩的盛大仪式。

清晨天方亮,西安城中就喧哗起来,街道上几支精锐的步军,踩着鼓点唱着曲儿,招摇过市。

城中百姓乱哄哄的站在街道旁,看着近万魏武军衣甲鲜明,步伐整齐的通过街道,不由得议论纷纷。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高义欢麾下最精锐的克胜、选锋、选虎、龙骑四营兵,他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精锐的气息,具有很强的威慑力。魏武军士卒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齐步,都是向关中父老展现实力。

在魏武军四部精锐之后,则是降将王永强的一个营,由于军资紧张,降军还没有换装魏军的衣甲。

三千多降军,一部分穿着棉袄子,头上带着清军的斗笠,一部分还穿着明军,或是顺军的衣甲,五花八门,看上去很是惹眼。

这与刚刚走过去的魏武军相比,天差地别,让一贯厚脸皮的丘八们,都有点脸红,感到不好意思了。

一万多魏武军,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城门,前往大校场,接受魏王的检阅。

后面三千多降军紧随其后,王永强作为关中首先投靠高义欢的将领,被竖立典型,有幸参与校阅。

为此,他自己花钱置办了一套崭新的行头,盔甲重新上漆,马靴马鞍都换了新的,看上去很是光鲜,只是他手下的士卒,同魏武军一比,就没法子看了。

魏武军占据西安已经有小半月的时间,城中百姓发现,魏武军的军纪很好,便也逐渐没了恐惧心理,城中百姓的胆子都大了起来。

这时街道两侧站满了人,连平时不怎么出门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凑热闹,那些闲的没事的大妈们,更是成群的一边看一边窃窃私语。

人群中的老秀才,看见魏武军整齐的队列,听见嘹亮的歌声,不禁摇头晃脑,“威武之师啊!”

这时魏武军出了城,后面的降军走过来,边走边注意着周围的大姑娘、小媳妇,队伍走着走着就歪了,顿时让老秀才摇了摇头。

西安城郊,高义欢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校阅,向关中父老展现了一下实力,同时震慑宵小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