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去明朝化

南明大丈夫 话凄凉 2822 字 11个月前

刘表统治荆州时,据说有二十万士卒,高义欢的地盘比刘表的地盘要大得多,养二十万兵应该没有问题,只不过高义欢给士卒的待遇太好了些,军饷开得比较高,所以才这么吃力。

如果只给口饭吃,那他拉出五十万,甚至跟多人都没问题,但要给饷赐田,问题就大了。

虽然问题很大,但是扩军也是势在必行。新招募的人马,可以向左镇降卒一样,给个丙种营的待遇,这样压力就会小许多。

高义欢微微沉默,便开口道:“本帅同意扩军,钱的事情,本帅来想办法。控制了湖广这个粮仓,还怕没银子么?”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必然都是征战之年,即便不扩军,魏武军的财政也会出现问题,而扩军后,才有可能打出去,才能改变局面。

另外,现在魏武军手中有足够的粮食,这等于是个定心丸,所以大家虽有犹豫,但是却都没反对。

高义欢说完,又看向李岩问道:“第二件事呢?”

李岩看了一旁坐着的梁以樟道:“梁先生说吧!”

梁以樟站起来向高义欢一礼,清了下嗓子,缓缓道:“大帅,现在我们控制豫南,还有大半个湖广,需要不少的官员。卑职认为我们该建立一套选官制度,开科举,办书院了!”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既然迟早要和明朝翻脸,就得尽早的去明朝化。

听了这条建议,高义欢已经明白,无论是扩军,还是梁以樟提的建议,都是幕僚们在为以后做考虑。

现在的科举制度,是给明朝选官,而不是给魏武军选拔人才。现在魏武军治下,不少人才都会选择去南京考试,去明朝做官。

魏武军要壮大,除了军力强盛外,行政也得跟上来,就得改变这种局面。

建立一套人才选拔制度,将治下的人心收拢起来,确实很有必要,这也是安抚治下读书人和士绅的一个手段。

一旦这套制度建立起来,高义欢就能逐渐消除明朝对治下士绅文人的影响,即便以后明朝同他翻脸,他也不慌,不用担心文官出太大的问题。

高义欢稍微思考,就点头道:“开科举得有个名头,得与南京的科举区分开来。既然如此,那本帅就组建一个军政府,以军政府的名义开科取士,网罗人才。”

高义欢的思路被打开,许多想法涌上心头,笑着对众人道:“今天诸位就在帅府吃饭,我们一起好好谈谈,把这几件事都定下来。”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高义欢一走就是几个月,堆积了不少事务需要他去处理。

昨天他方回来,官员们晓得他疲乏,所以都没过来打扰。

等他休息了一夜,众官便约好了一起过来,拜见高大帅。

高义欢听了,将粥碗放下,“备些茶点,让他们在花厅内等候,本帅稍后就过来。”

亲兵抱拳称是,躬身退出。

高义欢遂即起身,丫鬟们取来蟒袍、玉带、黑皮靴,帮他穿戴好,最后头上戴上梁冠,便往花厅而去。

不多时,高义欢便来到花厅,便见十多名官员坐在堂中,除了李岩、鲁义方等文官外,不少将领也到了。

这时众人正在堂里小声交谈着,外面忽有士卒喊道:“大帅驾到!”

大堂内顿时安静下来,众人齐齐站起身来,恭迎高大帅入内。

这次魏武军和朝廷发生冲突后,虽然得到了解决,但事实上魏武军和南京朝廷其实已经分裂。

虽说以前魏武军也没融入明朝之中,而是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但是那时魏武军的态度,毕竟不是很明确,让人会有魏武军最后会成为明朝一份子的感觉。

可现在看来,这种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以前,还有人分不清,现在有点政治头脑的心里都清楚,魏武军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势力,高大帅实际上已经是一国之主,想要建制称号,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现在只是出于情势和大局考虑,还打着明朝旗号,一旦高大帅觉得时机成熟,那么建制称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高义欢快步走了进来,大马金刀的坐定,然后笑着摆手,示意众人都坐,显得有些意气风发。

这时丫鬟们给众人补了点茶水,退出大堂,高义欢看了众人一眼,笑道:“今天大家一起来见我,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说。”

虽然这次魏武军与南京的冲突已经解决,大家表面上也是和和气气,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朝廷肯定是把他们给恨上了。

高家庄的老人和高义欢的乡党们不用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依附于高义欢的顺系,也需要高义欢的庇护,文官们也都是打上高义欢的印迹。

既然高义欢已经得罪了朝廷,那大家伙儿就得把这个小集团给经营好,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大家都没有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