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火势大起,金水东岸的左军营盘,就被烧得一片通红。
西岸的望楼上,高义欢一双眼睛居高临下的看着整个东岸,将左军营地尽收眼底。他见东岸火光冲天,杀声直上云霄,场面异常宏大,仿佛置身于赤壁战场,又如夷陵火烧连营,心中不禁激荡。
这一刻,高义欢真想赋诗一首,来抒发自己的豪情,不过他水平有限,憋了一阵,最后只能放弃,拍这围栏上的柱子叫好,“好,我魏武军儿郎,真是天下无双。”
一旁的钦差看见东岸的情景,却已经心灰意冷,有了妥协之意。
对岸的左军估计要完,而等高精忠击败李国英,大军就能直接进抵武昌城下。如果武昌也落入高精忠之手,那南京就得仰他鼻息了。
王彦终于沉不住气,开口道:“国公,这一战后,左良玉实力大损,国公该满意了吧!武昌是朝廷底线,国公要是敢碰,朝廷就会调靖国公,还有江防水师支援,国公就是与朝廷彻底决裂。国公可要想清楚!”
这个时候,他只能亮出底牌,总之武昌关系南京安危。自东吴开始,历朝以来,没有丢了武昌,金陵还能平安的,对东南而言,武昌关系重大,觉不能有失。如果高精忠执意要拿下武昌,那就没得谈了。
高义欢正看着对岸,听了钦差的声音,不禁愣了一下,没想到他已经抛出了底线,把决定权交给自己。
高义欢微微沉吟,便转过身来,笑道:“不打武昌,放左良玉一马,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朝廷得把我的问题解决掉。”
东岸魏武军马踏连营,又有内应作乱,左军各营俱是火光冲天,杀声连连。
冲天而起的火光,将东面天空映红,忽暗忽明的照射在高义欢和王彦的身上。
李国英的主营,警戒的士卒发现火光,听见喊杀声后,就已经知道事情不妙。
很快,一阵马蹄轰鸣,大股的骑兵已经飞奔过来。
这时,士卒急忙飞报李国英,这位左镇大将,顿时就魂飞魄散,一边从床上坐起,一边急令士卒,无论如何不能让敌兵冲入营盘,格杀一切敢于接近营盘的身影,无论敌我,都格杀勿论。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三更天,整个左镇大营一片沉寂,除了少数警戒的人马打着火炬,沿着江岸警戒巡视外,大多数人都已经熟睡,帐篷中不时发出此起彼伏的鼾声。
这时李国英的帐篷里依然点着油灯,还没有入睡。
现在钦差刚来,是与高精忠谈判的关键时刻,他还是很有警惕性。
此时李国英知道,左军千万不能出什么乱子,只有等高精忠答应朝廷的调解,他才能松口气。
李国英揉了揉鼻梁,将左良玉写的一封信件放下,然后起身出帐,活动了下身子,伸了个懒腰。
这次同高精忠的冲突,给了李国英许多感触,他不禁目视对岸点点火炬的魏武军营垒,心中一阵嗟叹。
唉,高精忠一个河南土财主,尽然有今日之势,而左镇却还是老样子,甚至混得还不如当初,一副好牌打成这样,真是可惜了。
不得不承认,高精忠已经成势,无论是左镇,还是朝廷都要仰他鼻息。
在要挟朝廷上,高精忠或许比左镇还要出色,也不晓得钦差能谈出个什么条件。
李国英叹了口气,心中已然暗下决心,不管谈判结果如何,等这次事情过去后,他都要劝一劝左大帅,左镇也该图强,不能在像以前一样,否则他的仕途,还有左镇的前途,就见顶了,下面就该走下坡路了。
这次能得这么一个教训,认识到同高精忠的差距,也算是一件好事情。
李国英抬头看天,思考了一会儿,忽然打了个哈欠,同高精忠对持,让他有点累了。
这时他又看了对岸一眼,便转身进入帐中,没多久就躺在床上睡去,鼻子里发出一阵阵鼾声。
四更天,正是人睡得死沉的时候,营帐内鼾声起伏,帐外巡哨的士卒,也找了地方猫着,抱着兵器小息一会儿,金水河两岸都陷入了寂静之中,只有篝火和火炬的火苗燃烧着,在河风的吹拂下,发出“噗噗”的声响。
这时在夜色笼罩的金水河西岸,大批穿着黑色衣甲的魏武军将士,集结在岸边,近万人马与夜色融为一体。
在河面上,一阵划水的声响传来,几艘小船带着几条绳索,先划到对岸,河边近百手臂缠着白布的左军士卒,当即上前接应,将绳索从船上接下来,拖在岸上绷直,然后固定在岸边的石块和大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