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鞑子过河

南明大丈夫 话凄凉 2219 字 10个月前

高成威急道:“李节度的人,是这么说的。白大帅三万人,只有一万多人,撤到虎牢,人马损失六成以上,怕是难以坚守虎牢。李节度让大帅北上,进驻郑州,从侧翼威胁鞑子,不让鞑子全力寇关。”

娘个劈的,高义欢听了,大为恼火。

鞑子在黄河北岸和在南岸,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据高义欢得到的消息,多铎的南路军,至少有四万众,且大部分都是真鞑,一旦过河,便是见谁灭谁的局面了。

高义欢将毛巾一丢,“快,传令大军收拾行装,一个时辰后,向郑州进发!”

郾城外,一场细雨不期而至,官道两旁的田畦和水沟都积满了雨水,远方的密林山峦一片朦胧。

在通往郑州的官道上,一队队的士卒,戴着斗笠,脖子上挂着鞋子,赤脚踩着泥泞,向北挺进。

士卒和骑兵们,走在官道两边,两旁的田埂上,也是一队队向北的大军。

在道路中间,则是一辆辆遮着油布的炮车,装有麦杆和草料的大车,满载粮食的辎重车,在骡马和民夫的驱赶下,车轴吱吱嘎嘎地向北方挺进,声势浩大。

官道旁的一座小山丘上,近百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骑着健硕战马的骑兵,正目视大军向北。

高义欢一手握紧马缰,看着官道上的人马,心中有焦急,多铎正寇虎牢,要是白旺再败,洛阳怕是不保。如此一来,清军攻击潼关,便没有阻碍了。

高义欢目视大军一会儿,他必须尽快赶往郑州,从侧翼牵制多铎,遂即对送行的鲁义方道:“鞑子兵渡过黄河,豫东以是一马平川。清军没有补给,多铎站稳就跟后,必然四处打粮。开封早已一片荒芜,鞑兵打粮的小股马军,极有可能南来。许州之地,我们守不住,便不要设官,尽快令百姓南下,坚壁清野,退守郾城,保住汝宁,暂避鞑子锋芒。”

(电脑出了点问题)

高义欢微微沉思,不过他却并不能,说出谁优谁劣。

天下局势变化莫测,以后的事情并不好说,但眼下牵制东虏攻入关中,却是他与陈名夏的共识。

先拿荆州,入川蜀,还是先入关中,这可以以后再定,眼下还是要先抵挡多铎的南路大军。

高义欢站起身来,“先生教诲,我铭记于心。还请先生担任幕府书记一职,我还要多听听先生的教诲。”

陈名夏笑着拱手,“敢不从命!”

高义欢属下有不少文臣,不过其中不少人,心里对于明朝还是很有感情,让高义欢很不是滋味。

这个陈名夏的出现,无疑改变了现状,使他手下多了另一派人可以使用。

说完,陈名夏又道:“李自成入京师之初,不信任京中大员,欲用崇祯十六年的进士为官,因而在京同年,多被卷入顺案,不被南京任用。卑职可为将军写几封书信,邀请杨廷鉴、宋之绳等人过来,为将军效力。”

杨廷鉴是状元宋之绳是榜样,高义欢心中一动,老子这是要齐聚三元啊!

高义欢也希望,陈名夏能通过同榜进士的关系,为他招募人才,于是笑道,“有先生引荐,我必然重用。”

是夜,两人谈了许久,高义欢才让人带陈名夏去休息。

次日一早,高义成从屋内起来,准备交代鲁义方,如何处理俘虏,以及在郾城、许州、襄城设官的事情之后,便要挥师北进,去荣泽,也就是古代官渡附近,同沿河布防的顺军会师。

时间到了七月底,关于北面的消息,已经十分清晰。

清军一路,由石廷柱、叶臣统帅,正攻太原,吴三桂、阿济格则攻大同,准备从陕北杀入关中,多铎则率大军入河南,攻打潼关。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把刘宗敏等人都带回关中,并未留下足够人马守卫山西,可以说是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