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狡猾的东虏

南明大丈夫 话凄凉 2217 字 11个月前

顺治初年,清吏部曾报道,有官员周伯达,在明朝时只任职陕西关西道,在大顺政权中,却担任甘肃节度使,还有官员刘达原,在明朝只是临汾知县,大顺朝却任巡按,究竟是按着明朝的官位录用,还是按大顺的官位录用?

多尔滚下令,一律按照所授最高官位录用。

不得不承认,同南明朝廷将大批北方官员据之门外相比,多尔衮和清廷下了一步妙棋,为清廷招揽了大批的人才。

清军进入北京后,也一改清军入寇关内,只知道屠杀掳掠的野蛮形象,成功欺骗和迷惑大批汉族文武,使得满清逐渐在京畿站稳脚跟。

清廷在内政取得突破的同时,军事上开始发动收取山东和山西的战役。

这两个地方,顺军刚占据不到三个月,大顺在此毫无根基。

对于山东,清军还是以吴三桂的名义传檄各地,山东各地士绅听说李自成战败,便纷纷发动叛乱,颠覆大顺政权。

清军乘势收取了临清、济南、太安、青州等地,与历史不同的是,退到济宁州的山东明军,也在高名衡的要求下,收取了兖州、沂州、曹州等地。

山东的顺军,在主力西撤后,本就孤立无援,再加上在山东没有根基,所以迅速崩溃。

此时,因为兵力不足,清军并不敢同南明开战,在山东遇见明军后,立刻就将矛头收回来,全力对付李自成,欲图迅速鼎定北方,然后再攻灭南明。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兵分三路,中路是叶臣、石廷柱、阿山等部,追着李自成从固关攻入山西,夺取太原,收取河东之地。

北路则是阿济格和吴三桂,他们负责攻打大同,然后绕到河套,从陕北杀入关中。

南路便是由多铎率领,先收取卫辉、怀庆、彰德三府,然后渡过黄河,夺取洛阳,进而进抵潼关,攻入关中。

李自成在蓟州战败,退回北京后,并未留守北京,而是迅速西撤。

这一是因为大顺军占据北京后,所作所为并不得人心,固守怕会成为瓮中之鳖。

二是因为大顺军的流寇习性,打不过就跑,这是他们的习惯。

三是,李自成心中,并没有对天下的责任感,并没有意识到胡虏入关,窃据中原,对天下的危害。

有这三点理由,李自成心中便可以没有一点自责的向西逃窜。

在李自成撤走之后,清军在蓟州与吴三桂合兵,经过极为短暂的商议,吴三桂被封为秦王,满汉大军近二十万,遂即向北京进军。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变化,原来吴三桂只是个平西王,但这次却被封为一字王,地位还超过做狗多年的三顺王。

有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没有发生一片石之战,吴三桂并未与李自成杀得两败俱伤,反而是多尔衮同李自成干了一场,让清兵有所死伤。

另外,吴三桂的关宁军,同三顺王不同,三顺王的人马已经被八旗制度消化,丧失了独立性,而吴三桂的关宁军,却保留着独立性,同清军之间,若即若离。

正是因为有这些变化存在,使得多尔衮不得不下大本钱,来招揽吴三桂。

这也是清廷惯用的一种手段,先用高官厚禄,将人吸引过来,等到大局以定之后,再翻脸不认人,随便找借口杀掉,可以说相当的狡猾。

招降郑芝龙是如此,招降孙可望也是如此。

郑芝龙不用多说,被清廷的谎言骗得丢了几十年的积累不说,还连累隆武皇帝,自己也被清廷弄死。

孙可望降清被封为义王,清廷派和硕简亲王济度、和硕安亲王岳乐带领大批高官显爵出城迎接,场面相当隆重,顺治亲自在太和殿接见孙可望,十天之内,赐宴就达三次,赐银两次共一万二千两,另外赐给府第、解袍、朝衣、缎匹等,孙可望成了清廷红极一时的人物,可等孙可望将西南军情虚实出卖之后,西南抗清武装逐渐失利,孙可望便也兔死狗烹,别说什么义王,最后怎么死的都不清楚。

清廷这两副面孔,许多人都只看见伪善的一面,不晓得他们是个没信誉的流氓强盗政权,明末清初,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