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赴国难

南明大丈夫 话凄凉 2245 字 10个月前

“高抚”清使微微一愣,不明白高名衡为何突然翻脸,不让他说出条件。

高名衡却笑道:“哈哈奴首既然将老夫与两位督师并提,老夫自是不能让他失望。”说完他看了清使一眼,冷笑一声,“就借你首级一用,算是给奴酋看重老夫的回礼吧。”

清使一听,脸色大变,忙惊慌道:“高抚台,两军交锋,不斩来使啊”

“你非蛮夷,乃我中原败类,不算什么使者,老夫是清理叛贼,杀了没什么不妥。”高名衡一挥手,大喝道:“杀了。人头丢到城下,尸体烹熟,选锐士分食,今夜袭营,与奴死战!”

清使听了惊得连连后退,忽然背后一疼,一把战刀从后将他捅穿,周围士卒顿时一拥而上,将他乱刀分尸。

不多时,清使就被大卸八块,人头被丢下城墙,尸体则被士卒拿走。

是夜,临清北城,身披盔甲的士卒,端起大碗,从一大锅肉汤旁走过,每人乘上一碗,站成几排。

高名衡与数千百姓打着火炬,站在一片被拆掉的屋宅旁,注视着这些死士。

王维栋将一碗肉汤仰头喝完,将碗往地上一丢,用带着血污的袖子擦了擦嘴,然后向高名蘅,还有四周的百姓拱了拱手,壮烈的喝道:“抚台,兄弟们,某先走一步,先走一步了。”

又一名士卒上前,却先往向南一跪,哭声道:“老娘亲,儿不孝,要去给爹和翠儿报仇了。”说完他又看向周围的人群道:“弟兄们,兄弟我是本地人,我家就在丘县南城赵家庄,你们谁要活着,经过我家门前,还请替兄弟给老母磕个头,我这儿多谢了。”

语毕,他先给周围的百姓和青壮磕了个头,然后站起身来,一抹泪,拱手道:“拜托大家了,某先走了。”

选中的锐士,一个个上前,周围的士卒痛声回应,“老哥,你好走!”

王彦站在高名衡身后,心痛不已,周围的人群,无论官兵,还是百姓,莫不感伤。

高名衡点了点头,眼喊着热泪,拱手向死士们回礼,“将士们,你们先行一步,为国赴难,高某随后就到啦。”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书单推广。)

崇祯十六年,六月二十日,临清城。

自从清军攻入山东,临清已经被围七个月。

城头上,守城的明军和城中的青壮遍布在城墙上下,消瘦的士卒或躺或卧或坐的靠着城墙,一片寂静无声。

许多士兵抱着兵器,靠着残破的女墙坐着,目光呆滞,神色凄惨。

七个月的时间,富庶的临清城,也已经粮食断绝。

连日来士卒们都只能喝一碗一稀粥,民夫和妇孺更是粒米未进,城中已经开始食人。

饥渴和恐惧,正撕咬着守军的意志,城中将士的精气神,被慢慢消磨干净,士卒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城头上,瘦了一圈的王彦坐在一截檑木上,旁边不远处,则坐着枯瘦的高名衡。

前不久,主持城防的按察使战死于城东,高名衡便成了临清的主心骨,他亦为曾下过城头。

历史上,高名衡在开封失守后辞官归乡,清兵突然杀入山东,高名衡在沂州没有机会施展善守的才能,就在城破后与妻自杀殉节。

这次临清州有所准备,但能守到现在,也到极限了。

此时三守开封城,让流贼无计可施的高名衡,闭目坐在木箱上,周围坐了不少士卒,都不说话,城上出奇的安静。

这时城墙台阶上,忽然一个身影一瘸一拐的爬上来,身后还跟着一人,穿着马褂,头戴满帽,一边东张西望,一边走上城墙。

他见守军的狼狈模样,脸上难掩自得之色。

王维栋把那人带到闭目养神的高名衡面前,行礼道:“抚台,奴使到了。”

高名衡睁开带着血丝的眼睛,看向那人,满衣满帽,白白净净,顿时眼睛眯起,“虏首让你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