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缺哪儿补哪儿,你初一的知识要是扎实了就复习和巩固现有的,预习以后的,再看看能不能参加点比赛给中考加分。”
这是一个很清楚和正常的逻辑,学生嘛,施漾知又不像她需要考虑这么多,顾好这些就够了。
没来得及说更多就上课了,本来下午是三节课的,这里不得不再次提一下那位上任没多久的校长大人,因为他,下午的课延长成四节。
于是在天色逐渐暗下来的第四节课上,成凉终于有时间思考自己该写什么样的文章拿去投稿。
她肯定不会只写一篇,也不会只投一家文学媒体,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写好几篇文章全投一家杂志社几率就会增大,好像那样主编就会把你的辛苦分考虑进去似的。
其实不然,不达标就是不达标,有写好几篇的功夫不如思考一下怎么迎合杂志报刊的风格对症下药。
首先一个短篇成凉打算投给《知青》,这是一个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杂志,到现在三十多年历史了,算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短篇月刊。
但要成凉来说,《知青》的大部分内容过于偏向伤痕文学,何谓伤痕文学?在普通人眼里,大抵和无病呻吟算是同义词。
这和这本杂志的创刊历史有关,创始人本身就是回城知青,刚创立那会儿多数刊登的都是表达那个动荡不安时代的诗歌散文,人之所想,文艺一些也很正常,只不过现在延续了这种风格。
除了短篇之外,成凉还准备写一两个童话故事投给《童话世界》和《少儿说》,这两个杂志都是周刊,稿费相对于《知青》来说给的少,但周期短来钱快,也不需要太多文笔,只要行文流畅,并且有一些符合孩子们想象的奇幻色彩就行。
而剩下的,成凉打算来一篇中长篇幅的小说,当然不是什么寻求出版,那对于她来说太难了,而是琢磨着在报纸上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