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究竟可不可以实现光学隐身?
为什么很多人一提光学隐身,就立刻想到科幻电影或者游戏?
哪怕以2018年的科技现状来看,光学隐身的实现,完全是可以定一个研发时间表的。而且绝对不是轻核聚变反应堆那种“永远还要50年”的空想。
事实上,早在2015年以前,人类已经实现了“对部分方向上的光学隐身”技术了。
比如,一个人站在那儿,他不希望一个站在自己正面、朝他所在方向观察的人,看见他。
那么,他要如何隐身呢?
把需求按技术要素分解一下,他只需要攻克三个技术点,就能实现隐身:
首先,他需要一个精确捕捉对方眼睛视野位置的摄像头,而且分辨率要跟人眼一样精密。用这个摄像头,模拟对方观测的视角,把观测者视线相对方向的景物拍下来。
其次,他需要一块无边框的柔性显示屏,尺寸足以遮住自己的全部身体。
第三,他需要一个能够捕捉对方视野相对移动的动作捕捉传感器,并且确保景物视角的变化严格跟上对方视野的相对移动。
这样一来,观察者在向隐身者看去的时候,实际上就可以无缝看到隐身者背后的景物,跟其他本来就没被隐身者身体遮挡的自然背景,彻底融为一体,也就相当于实现了隐身效果。
其中这第三点是最简单的,索尼公司2017年卖的s-vr头盔上的动作捕捉传感器,和s-vr那个放在电视机上的摄像头,就能够实现。
按照生理研究分析,当人眼的移动,与景物视野的跟进移动之间,时差小于20毫秒(002秒),人使用vr设备时就不会头晕,因为大脑和视神经察觉不到。
第一点比第三点难一些——无论是s-vr二代,还是htc-vive,都还做不到“在vr头盔上没有特定颜色指示灯时,仍然精确识别对方眼睛位置和观察方向”。不过,差距也不大了,估计到2020年代初,索尼和htc就能做到。
所以,2018年的人类科技,距离“对某个特定角度观测方向上,彻底光学隐身”,其实只差了一块“绝对无边框的超高清柔性显示屏”而已。不过随着oled技术的发展,这也只是时间问题。
隐身,距离2018年的人并不科幻。
不过,事实上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因为观察者是有可能从360°各个方向全方位看向隐身者的。
上述能做到的隐身,只是“针对从某个特定角度的观察者隐身”而已。
这就需要柱状全息透镜技术,以解决“如何让正面看过来的人和侧面看过来的人,在同一面曲面屏上看到不同的景物”。
即使是到了2045年,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被彻底攻克。
人类近20年来的努力,只是让柱状透镜显示屏的3d化角度变得尽可能大——就像看3d电影的人,2011年看的3d电影,和2018年的3d电影,可景深距离和可观测变向尺度也是不同的。
前者可能只能支持到“屏幕正面偏左15°到偏右15°,都可以看到不同而真实的视角”,后者或许能支持到“屏幕正面偏左30°到偏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