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贺人龙与左良玉都是朝廷的王牌,尽管他们治军不严,军士的战斗力也不是特别的强悍,但是他们应对流寇足够了。”
“如果左良玉与贺人龙两人真正能够形成合力,联合起来作战,那么李自成、张献忠以及高应登,肯定有巨大的麻烦,不要看李自成、张献忠和高应登,号称有数十万大军,但他们老营的军士,才真正具备战斗力,李自成麾下老营军士三万人左右,张献忠麾下老营军士不会多于这个数,高应登麾下老营军士就要少很多了,我算两万人,那么流寇老营军士总数也就是八万人左右。”
“贺人龙麾下有两万多军士,左良玉麾下有两万多军士,一共是四万多人,数量只有流寇老营军士的一半,不过贺人龙麾下的一万多秦军军士,战斗力强悍,可以说丝毫不弱于辽东边军,至于左良玉麾下的军士,战斗力也应该要强于流寇老营的军士。”
“不过流寇老营军士,在数量上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如果能够联合起来作战,贺人龙与左良玉不一定能够占到多大的便宜,双方半斤八两,可惜的是,李自成、张献忠和高应登不可能形成合力,哪怕他们都可能遭遇到灭顶之灾,相互之间也不会放弃算计,难以真正联合。”
“可悲的是,贺人龙与左良玉之间,也不可能真正形成合力,也许战斗开始的时候,他们能够密切的配合,但是随着战斗的持续,他们之间的配合肯定化为乌有。。。”
廖文儒感觉到奇怪,如果说李自成、张献忠和高应登之间不可能完全配合,这点他完全相信,毕竟李自成选择从湖广的谷城撤离,就有算计张献忠和高应登的意思,想必张献忠和高应登也是明白的,各自心怀鬼胎的他们,绝不可能完全信任,一旦遭遇到危险,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选择各自逃离,不管不顾他人处境如何。
但是说贺人龙与左良玉之间不可能形成真正的默契,这就有些奇怪了,不管怎么说,贺人龙与左良玉都是总兵官,如果能够打败和剿灭流寇,恢复中原地区的稳定,两人都有巨大的战功,都能够得到升迁和赏赐,何乐不为。
“大人,属下觉得,贺人龙与左良玉之间,不可能有什么矛盾啊,顶多就是在兵力损失方面,两人都有私心,但这个问题属下觉得不存在,杨嗣昌大人对秦军不感冒,贺人龙也不会珍惜秦军军士的性命,遇见残酷的战斗,完全可以让秦军冲锋陷阵,从而保全自身的实力,也保全了左良玉的实力,左良玉投桃报李,在贺人龙遭遇麻烦的时候,左良玉也会协助的,属下倒是觉得,左良玉与贺人龙之间能够很好的配合。”
吴宗睿点点头。
“文儒,你的分析很到位,刚刚我说了,贺人龙与左良玉之间,不可能长时间的配合默契,或许战斗开始的时候,如同你预计的情况,贺人龙与左良玉之间能够形成很好的配合,但不要多长时间,他们之间一定会出现矛盾。”
廖文儒看着吴宗睿,少有的没点头,他实在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吴宗睿不会解释,也不可能解释,他是穿越之人,知晓历史上左良玉与贺人龙之间的矛盾根源,也就是因为平贼将军这个称谓。
历史上的贺人龙,因为左良玉被敕封为平贼将军,勃然大怒,后来消极应战,公开的违背杨嗣昌的命令,至于左良玉从保存实力的角度出发,也好不到哪里去。
吴宗睿判断,历史上的这一幕,绝对会重演。
战斗进行到目前的情况之下,贺人龙的战功是绝对大于左良玉的,贺人龙率领大军辛辛苦苦作战,撵的李自成拼命的逃窜,大军进入湖广,直接怼上张献忠与高应登,眼看着战功就要到手了,这个时候左良玉横插一竿子,等于是强行的分去了贺人龙的功劳。
但从剿灭流寇的整体战斗情况来说,左良玉的功劳是大于贺人龙的。
这就让杨嗣昌为难了,如果将平贼将军的称号给予贺人龙,左良玉肯定不服气,一旦左良玉消极应对,贺人龙压根不能够打败中原的流寇。
如果将平贼将军的称号给予左良玉,理由充足一些,可辛辛苦苦作战的贺人龙,绝对心寒,消极怠工正常,不暗地里闹事都算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