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首战洱海

“咦?难道我们不是已经赢定了吗?”川连奇道。听到两人的对话,其他火头军也纷纷凑了过来。

毕师南坐下来道:“诏王为何会把第一个目标定在洱海,你们可知道?”

听了毕师南的话,有一人抢先道:“我听说是洱海附近的土地十分富饶,而且地势险要,咱们可以在那里建立大本营。”

“不错。”毕师南点了点头,又接着道,“洱海附近水丰草美,早已是周边各个部落所觊觎的对象。如果石桥、石河两诏真如传闻中所说,是两个不堪一击的小部落,那他们又怎么会在群狼环饲的境况下生存那么久呢?”

众人听罢仔细一琢磨,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川连道:“这么说来,石桥诏和石河诏非但不是弱者,反而可能是两个狠角色喽?”

“大家不要被他们的表面所欺骗,既然咱们蒙舍诏可以隐藏实力,人家为什么不可以?”毕师南说完这句话,沉吟半晌,又道,“如果今晚的偷袭能够奏效,那还好说。如果偷袭不成,咱们可就要麻烦了。”

《孙膑兵法》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诚节想的远没有毕师南那般深远,所以他才自告奋勇的前来打头战,他只知道这一战,他赢定了。

月亮的光华渐渐的被云彩隐去,两支由十五人组成的突袭小队趁着夜色分别摸到了石桥诏和石河诏的城墙下。虽然两诏的城墙修筑的与中原的城池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在南疆众部落中,也算得上是相当的高度了。

士兵们将手中的飞爪抛到城墙之上,脚踩石头做的墙砖,一步一步攀爬上去,悄无声息。

蒙舍诏的营地内,诚节坐在帐外仰头看着天色,如果突袭小队得手,不远处的夜空中便会升起一道白烟,而这就是他们开始进攻的信号。

等待的时间并不漫长,诚节的耳边仿佛已经传来首战告捷的声音,但他好像已经忘了,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不能轻敌的。

“大王子,快看!”一名士兵指着远处叫了起来。浓浓的夜色下,那一道笔直的白烟格外显眼。

“就是现在!”诚节大喜道,“点齐士兵,开始进攻!”

随着诚节的命令传到,战斗的号角终于吹响,蒙舍诏的将士们杀声震天,向着前方的两个部落冲了过去。士兵们佩戴的大多都是当地人常用的弯刀,也有少部分人使用的是大唐制式的长枪和弩箭。这些大唐制式的兵器都是大唐派来的御史严正诲带来的,这也能够说明,唐皇对于南疆统一的重视。

然而士兵们刚冲到一半,就发现了不对劲。按照原定计划,突袭小队在干掉守城的人后,应当将城门打开,迎接大部队进城。但士兵们冲到近前才发现,两诏的城门依旧紧闭,城内依然安静,就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一般。士兵们有些疑惑,心里也莫名其妙的打起了鼓。

就在这个时候,异变突起,只听耳畔“嗖嗖”声不绝,黑夜里忽然暴射出一阵箭雨!士兵们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到,便纷纷中箭倒地。这时,有人高声叫道:“有埋伏!”全体士兵立时高举盾牌,没命的向后退去。混乱的队伍里不断有人中箭惨叫,大家像没头苍蝇一般到处乱跑,有许多人竟不是被对方的箭射死,而是被自己人给踩死了。

城头上,无数火把亮起,一位将领模样的人看到这场面不由得冷笑了起来。洱海附近的部落常年被人虎视眈眈,因此他们早已有了一套自己的侦查方法,蒙舍诏的突袭小队刚一出现,就已经被他们发现。他们干脆利落的解决掉了突袭小队后,从他们的身上发现了用来发信号的白烟,于是他们便利用这白烟引诱蒙舍诏的大部队前来,而自己则早早埋伏在城墙上,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洱海附近的部落虽然很小,但却全民皆兵,他们自小在威胁中成长,因此比其他人更敏锐,更狠辣。

正抱头鼠窜的士兵们循着火把的光亮看去,却发现射出利箭的并不是弓弩手,而是一个横跨整个城头的大铁箱子。箱子上有许多密集的小孔,无数箭矢正如蝗雨一般从孔内射出。

这是什么?蒙舍诏的士兵们一下子傻了眼。

“快撤!快撤啊!”蒙舍诏的将领见情形不妙,急忙带着已经溃不成军的士兵们灰溜溜的退了回去。只留下城墙上一阵得意的嘲笑声,久久回荡在夜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