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上到蜜桔村的路上,马路两边都是各种桔子树,江迟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桔子,青色的还未熟透的桔子。
她让司机开了窗户,热烘烘的空气呼啸进来,带来阵阵热气。
没多久,热气压制住了空调的冷意,热到不行。
但江迟很兴奋,眼睛一直在看窗外,桔子树,香樟树,还有松树,柏树,一块又一块种满农作物的土地,以及那绿油油的禾苗。
秦思韶说他们这里只种一季水稻了,收稻谷时节,她们已是开学了。
这种生活和南城的生活一点不一样,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足。
车子行驶到三叉路口时,秦思韶抬手指了下最上面那一条路,几分钟后,到了村里人等车的商店附近,门口摆放着几条长长的深褐色长凳子,凳上坐了很多人,旁边还站了一些人。
以老人居多,其次是中年人,还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玩玻璃球。
江迟见过秦思韶爷爷奶奶的照片,在一堆人群中认出他们来,秦思韶也看到他们了。
但是,爷爷奶奶没看到她们,两个老人站在一起,伸长脑袋在看马路朝着小镇而去的方向,看那里有没有班车行驶过来。
江迟见人太多了,没叫司机叔叔停车,而是让秦思韶指给他们看,她家到底是哪一座?
秦思韶指了小马路边上的一座二层楼老房子,白墙白瓷砖,就两层楼,也没盖琉璃瓦,和村里三四层有琉璃瓦的房屋相比较,显得格格不入。
车子停在小房子外面,房屋周围都有一大片空地,走道也是装修过,是一层厚厚的水泥。
秦奶奶和秦爷爷还在那里看有没有班车开过来,直到有人指着自己家门口说了一句。
“那是谁的车啊?你们家谁回来了?”
秦爷爷和秦奶奶生育了五个小孩,其中三个考上大学去了城里工作,很少回来,另外的两个也在市区买了房子,回来的次数也很少,因此,就他们两个老人住在家里。
秦奶奶还以为是哪个儿子回来了,怎么也不打个电话,就看到小李叔叔下了车。
秦奶奶一脸懵:“我不认识他。”
秦爷爷:“别是走错了吧。”
他们顾不上孙女了,两人走了过去,其他人怀着看八卦的心思也走过去看,于是,江迟下车后,看到车旁围了一群人,男女老少都有,像是看猴子一样看着她。
江迟朝他们露出一个笑脸来,她看秦思韶,乖乖站在一旁,两只手抠着双肩包上的小熊在玩。
秦奶奶看到秦思韶了,秦思韶不久前给她打了电话,说到镇上了,她本来还想着和丈夫开三轮车去镇上接两个孩子,秦思韶说不用,秦奶奶以为她们坐班车过来,没想到直接送到家。
秦奶奶和秦思韶说了几句话,就和江迟说话,她笑容很慈祥,说一句,江迟就点头,嗯嗯,对,再点头。
秦思韶抿着唇笑,旁边有人问她,这是谁啊?她就说同学,放暑假过来玩。
小李叔叔把江迟的行李箱拿了下来,秦爷爷过去帮忙提箱子,几个人进了小院子,围观的人还没散去,还在那里看看说说,胆子大的还跟了进来。
江迟心道,还好她不是个社恐。
进屋子后,秦思韶就去倒水了,江迟和小李叔叔说了几句话,他说想早点回去陪家人,就不留在这里吃饭了,秦奶奶塞给他一篮子杨梅,让他带回去吃,又问他要菜不。
小李叔叔说不要,架不住秦奶奶的热情,要了那一篮子杨梅,主要是他尝了两颗,杨梅又大又甜,基本吃不出酸味。
送他走后,秦思韶带江迟上楼,去她的房间。
江迟就一个感觉,热,太热了,像是蒸笼里一样。
二楼比一楼热,秦思韶的卧室比二楼的大厅更热,热到她根本不想进去。
秦思韶笑着把两个行李箱推了进去,又去拿江迟的包,她把风扇打开:“过来吹一下?”
江迟觉得风扇的风是热风,这晚上可怎么睡?
她摇摇头,站在二楼外面的栏杆旁边,旁边是个平顶,晒了一些东西,她伸手摸了摸脑袋,只觉得头顶好烫。
江迟想了一下,还是一楼凉快些,她去了楼下。
秦奶奶刚去小商店买了两支小布丁,给了江迟一个,她上楼送雪糕去了。
秦爷爷在旁边的房间里,那里摆满了翠绿的竹子,还有编织好的背篓,簸箕等各种农具。
江迟拿了个小板凳过去,坐在那里和秦爷爷聊天,边吃雪糕,靠着比比划划的肢体语言猜测,江迟把秦爷爷说的话听懂了个七七八八,这些东西有些是村里人请他帮忙做的,有些是他要拿到镇上去卖钱的。
他还拿了一堆扫帚给江迟看,说没什么好送江迟的,等江迟回家时,带鸡鸭带点蛋回去,再带两把扫帚。
江迟笑着说好。
有村子里的人听到秦思韶回来了,还带了个女同学来,就跑过来看。
江迟由着他们大大方方看,秦思韶下楼时,江迟已是不在家了,她问了爷爷,才知道江迟去了小商店。
秦思韶:“……”她是特别害怕与人交流的,会紧张,会害怕,但她一直都在努力克服。
江迟给人感觉不好惹,原来她不是不会,而是真的不爱搭理人,一旦相处起来,和江平安一样,也是个自来熟。
只是大部分时候,江迟从不会主动和人说话,对大家都是没兴趣,别和我说话的模样。
小商店很大,一部分卖货,还有一部分很多人在打牌打麻将,特别吵闹,里面开着空调,很凉爽。
江迟买了罐椰汁,趴在玻璃窗上和这家商店的老板娘在聊天,她笑得特别乖。
阿姨问什么就答什么,回答完了,又问村里的事情。
阿姨开心得拿了一碗杨梅给她,还带江迟去外面,指着那座杨梅山道:“你早上和思思可以去摘杨梅,得早点去,五点多就得去了,摘回来六点多,再晚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