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章 这就让哥很难办了啊!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吴杰感觉这两个县,情况都差不多。

都是属于山多地少人口多、矿产资源很贫瘠。

吸引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值的重工业,他们又不敢。

污染了环境,造成了河流污染,那收的税,还不够以后治理。

可想要吸引高利润、高产值、低污染的企业,又谈何容易?

那些高科技企业,凭什么来这偏远的两个县扎根?

就因为山清水秀空气好,而且房价低吗?

企业要发展,必须有利可图。

两个县都承诺,只要能来投资设厂,工业用地几乎白送,三五年内税收极低。

看似对企业来说,很有诱-惑,可实际情况呢?

企业最关心的,是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产品利润。

来这里开厂招工,土地税收之类的是便宜,但人力成本呢?

招募的工人,需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越是高科技,培训周期越长,成本也就越高。

就像从事高精度加工制造的企业,在发达地区很好招到有经验、有技术的数控机床工人,并且工人也愿意在发达地区工作,赚钱安家落户。

但是来到这两个县,上哪儿去招工人?

从外地招来,那不仅外地工人不好安顿,而且也没解决当地的贫困人口啊!

从零开始培训?那就不是企业,而是技校了。

另外。

这两个县没有工业基础,而现如今的工业生产,都是产业化合作,需要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合。

如果生产用的毛坯件、零部件,需要从很远的外地运来,然后在这里加工组装之后又运往外地。

没有铁路可以超低价、大批量的运送,全靠公路运输,那这生产和运输成本,可就高得吓死人了,完全抵消掉了土地和税收的利好,最终让产品利润不高。

赚不到多少钱,哪儿有企业愿意来?

扶贫不是把自己搞赤贫。

企业选址,要么是靠近市场,要么靠近资源,总得想方设法的降低自身成本。

而这两个县……

吴杰听了之后,感觉都和高科技产业无缘。

想要扶贫,想要绿色无污染的发展经济,只能因地制宜。

但问题是……

道理谁都懂。

这些年,是有不少市县,靠着发展新型农牧业、开发旅游资源等,没有富饶的矿产资源,照样完成了脱贫,带动民众致富。

而汊德县和椿白县,也早就效仿过了。

旅游是不可能了,没有什么名胜古迹、秀丽山川,而且距离人口众多的大型城市也很远。

弄些什么农家乐、休闲山庄之类的,哪儿能吸引大城市的人,过来自驾游?

也曾想办法规模化、产业化的种植加工,各种高附加值农作物。

可别的市县,会想不到?

他们还有先发优势,甚至有区位优势。

就比如发展蔬菜大棚,那些刚靠近大城市的,运费都更便宜。

知道什么蔬菜热销价格好,可以赶紧采摘,迅速送进大城市去销售。

而相距很远的,即便同时知道消息,等把菜采摘装车送进城,价格已经跌了。

别看蔬菜每斤相差一两毛,似乎差距不大。

但是拉一车蔬菜,动辄几吨甚至几十吨,那就是几万斤,少卖两三毛,那就是少赚上万元了。

更何况,蔬菜长途运输,很容易因为碰撞、挤压、高温等变质损坏,要是半路上堵车太久,那就更惨了。

所以对于那些承包土地,大规模种植蔬菜的投资商来说,为什么不在大城市周边的市县投资呢?

而种植什么药材、茶叶、果树,饲养鸡鸭鱼、猪牛羊之类的,这些也都有过努力。

低价甚至免费提供种子、树苗、幼崽等等,还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提供技术指导,依然没成功。

因为被扶贫的对象基本就没什么文化,他们一辈子种玉米、小麦、水稻等已经习惯了,一年少说也有那么几千块收入。

突然那让他们改种其他农作物,谁能保证一定能赚更多?花费更多时间、投入更大精力,到头来东西卖不掉,谁来兜底?

即便答应改种药材、茶叶、水果等,但也是小打小闹,和那些已经形成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地方,怎么竞争?

至于饲养家禽,就更悲剧了。

现如今有大量的工业化饲养基地,大规模成批量的饲养各类家禽。

通过科学培育、精心调配饲料,即便不用各种激-素,饲养速度也相当迅猛。

比如养猪……

农村人是煮猪食、喂猪草,甚至是用粮食,喂养大半年左右,成本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