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4章 24、善有善报(六千字毕)

“如今一年过来,你令主子能在连失二子的情形之下,并未就此倒下;甚至如今又已经再得孩子去——朕心下对你感念甚多,进你位分,自是应当。”

原来是这样……婉兮听得也早已是眼中含泪。

是啊,皇上说的没错,从去年到今年,这一年里她最艰难的时光,都是玉蕤陪着她走过去的。如果没有玉蕤,她真的不敢想象,这会子的她又会是个什么模样儿。

玉蕤也早已落泪,再度蹲礼,“奴才何敢?奴才所做的,全都是奴才心下所愿。奴才不敢因此居功,奴才也从未想过因此而居功。”

皇帝却是轻笑一声,“还‘奴才’什么!已是贵人,便已然位列内廷主位,不再只是小主儿,而是正正经经的‘瑞主子’了。”

婉兮含泪在畔提醒,“该在皇上、皇后娘娘面前,自称‘妾身’便可。”

玉蕤忙改口,“妾身谢皇上、皇后娘娘、令贵妃娘娘……”

皇帝一笑,“快起来吧。替朕扶好了你令主子。你令主子如今这一胎,还要你精心伺候着。”

玉蕤含泪点头,“妾身必定……肝脑涂地。”

皇帝一笑,轻轻按了按婉兮的手,眨了眨眼,这便转身走回皇太后身边儿去。

这后宫里进封的事儿,虽只是个贵人,还用不着册封礼,可是好歹是要与皇太后禀明的。

皇太后听了,便也点了点头,“不过一年,令贵妃就连失两个孩子。同为女人,都是当娘的,便连我都无法想象,令贵妃是怎么熬过来的。”

“若是换了旁人,这颗心都蔫儿了;身子怕更是会一病不起……可是她竟然顺顺当当熬过来了,如今又更在你五十大寿的年头,再成为后宫里唯一怀着皇嗣的。这福气啊,是老天给的,是祖宗们庇佑;可是内里,又何尝没有宫里人伺候得宜的功劳?”

“故此啊,这个瑞贵人,自是当封。”

皇帝大喜,竟在皇太后面前跪倒谢恩。

皇太后不由得轻啐一声儿,无奈笑道,“快起来吧!堂堂天子,当着你这么多嫔妃,动不动就在我面前跪倒,这又算什么了?”

皇帝反倒故意多赖了一会儿不肯起来,“儿子就喜欢如此,她们谁爱笑就笑去。”

一时母子皆欢,倒没人再去看那拉氏脸上那份神情了。

皇帝站起身来,又走到和贵人面前儿。和贵人还抱着九公主呢,与她一起看那桥下的小红鱼。

皇帝含笑用了回部的话,“和贵人,随朕来。”

皇帝带着和贵人,和贵人怀里抱着九公主,两大一小当先跨过了西洋平桥,走上“方外观”的台阶去。一众后宫便也都跟上来。

待得走近“方外观”门口,这才又看出新的端倪来——原来那墙壁外贴面的白石头上,都刻着回文。

和贵人看得惊住,忍不住惊得望住皇帝,“……是《古兰经》?!”

皇帝含笑点头,“没错。”

和贵人身子便轻颤起来,虽然她极力克制,窝在她怀里的九公主还是感受到了。九公主便猛地抱紧了和贵人,伸手在她面上去,“……和娘娘,你别哭啊。怎么了?你告诉啾啾。”

九公主一着急,甚至与皇帝瞪眼,“皇阿玛,你别骂和娘娘!和娘娘都哭了”

还不满两周岁的小孩子,又听不懂皇帝与和贵人所用的回文,便直觉以为是皇阿玛骂哭了和贵人。皇帝无奈地笑,伸手从和贵人怀里将九公主给接过来,“你个小丫蛋儿,你哪只耳朵听见阿玛骂你和娘娘啦?”

和贵人也忙跟九公主解释,“没有没有。皇上,是对我很好很好。我哭了,是高兴的。”

九公主这才放心地转身抱住皇帝的脖颈,软软地道歉,“……皇阿玛是最好最好的人。”

皇帝“噗”地笑开,拍了九公主那小圆腚一记,“你个小丫蛋儿!”

皇帝抱着九公主,带着和贵人又往里走。

随着脚步,整个“方外观”的内景在和贵人面前徐徐展开……她瞬间有些迷糊了,这走进的哪里是大清宫廷御园里的宫殿?这分明,是在她家乡的礼拜堂。

哦,又不是,家乡的礼拜堂也比不上这里的堂皇富丽。

——整个“方外观”的内里,已经全然按照天方国最高规制礼拜堂的模样改造过了!

那些纯净如天、如清泉的蓝色小瓷砖,从地面一直铺展向穹顶高天。和贵人不由得含泪跪倒在地毡之上,伏地落泪。

和贵人耳畔,只听得脚步声簌簌,竟然有人用她们的语言与她柔声说话!

和贵人惊喜抬眸,却见,眼前竟然是四位女阿訇!

阿訇者,彼时又称“阿珲”,乃和贵人信仰教派中学者、老师之意。平时躬身、修习,都需跟从阿訇们的引导。

和贵人便是怎么都没想到,皇上不但给了她一座礼拜堂,更给了她四位引导之师……从此她便是在此礼拜,便再也不是自己孤单一人,再不用担心无师长引导。

和贵人落泪,伏地谢恩。

原来令贵妃说的当真都成了真——她在这大清的后宫中,再也不是陌生疏离、孤苦一人了。

(谢谢亲们的月票、打赏,大家破费啦,鞠躬)

“养雀笼”周遭都为西洋风格建筑,“养雀笼”本身为西洋石门的模样,“养雀笼”西侧为仿照法兰西凡尔赛宫前迷宫所建的花园——万花阵。

用半身高的矮墙,砌造成分段的样式,聚成迷宫;园子中心建造八角凉亭。

养雀笼,连同这万花阵等新鲜的西洋建筑,都是在乾隆二十四年才刚刚建的,如今才是刚落成;后宫嫔妃们也还没进去玩儿过,看着也觉着新鲜,还不知道该怎么玩儿。

今儿皇上请后宫、连同皇太后来“养雀笼”观鸟,内廷主位们便原本都以为,观过了鸟儿后,今天接下来的重头戏,便应该是安排在万花阵里的。

可是皇帝却在观鸟之后,请皇太后起驾,带着后宫一起离开“养雀笼”,又继续朝东边儿去了。

这一带都是西洋楼,皇帝一行人便来到了“方外观”楼前。

立在方外观前,再往东望,就是这片西洋楼里最大的一座“海晏堂”。

海晏堂取义“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正与皇帝的寝宫“九洲清晏”同枝而发。而海晏堂前面,就是著名的十二生肖铜雕聚拢而成的“水力钟”了。皇帝每到西洋楼来观景,必在此处流连。

这般看来,便尤为可知“方外观”位置的重要了。

“这方外观,仿佛有些变样儿了……”玉蕤在旁,忽轻声说。

也唯有玉蕤这样儿的,父亲德保的官职在前朝是工部侍郎,在内务府又是主管宫苑修建的总管大臣,故此这园子里去年才建的西洋楼,玉蕤也多少早就见过“烫样儿”,这才能在刚落成的今年,便能瞧出不同来。

婉兮却不意外,只是淡淡一笑,抬眸望向方外观的房檐——这本是一座西洋楼,白石贴面;可是房檐却是传统中式重檐四坡屋顶。

这便得中西结合之妙。

可是,这屋顶的样式却也蕴藏了密语:中式屋顶也分级别,重檐四坡顶的规制极高。

不仅屋顶级别高,更特别的是,这屋檐上所用的琉璃瓦,为蓝色。

宫中用瓦,颜色上同样皆有规制,体现等级身份,不可逾越。便如皇帝所用皆为金色琉璃瓦,皇子所居的南三所为绿色琉璃瓦,纯惠皇贵妃的园寝明楼也是绿瓦;而在慈宁宫北侧,供太妃们居住的“西三所”,则用灰色瓦。

婉兮含笑点头,“用蓝色琉璃瓦的,当真少见。这些年咱们见过的,都是有数儿的。比如天坛便用与此相似的‘一色青’琉璃瓦,代表对上天的崇敬。”

玉蕤便是点头,“我想说的,正是这个。”

婉兮含笑点头,“既然是西洋楼,原本不该出现这样高规制的屋顶、瓦片。可是既然已经出现了,我便忍不住猜想,怕此处也是已经改成要供神、敬天的地方儿了。”

“唯有天与神,才可用如此高规制的重檐屋顶,以及如此与天坛相近颜色的瓦片。”

玉蕤不由得轻轻攥住婉兮的手臂,“姐……我只能五体投地了。”

婉兮一笑,轻轻捏了捏玉蕤的手,“傻玉蕤,五体投地什么呀?我啊,亦不过是想起了和贵人的轿子罢了。”

玉蕤微微一怔,随即便也想起来了,不由得一笑。

正月里,刚见和贵人进宫看戏的那会子,婉兮便曾留意过和贵人坐的轿子与众不同。宫里的暖轿,红、橙、黄、绿皆有,却唯有和贵人当时乘坐的,是一顶纯白而蓝顶的轿子。

那会子婉兮还说过,看那颜色倒是想起木兰围场里,蒙古人打起的毡帐来。蓝与白,对于蒙古人来说,象征头顶的蓝天白云,那便是最圣洁的长生天了。

虽然回部与蒙古人的信仰不同,可是这样两种至真至清的颜色,必定也代表着她们信仰里的天与神。

婉兮含笑点头,“便是这屋顶上没竖起星月的标志来,可是这西洋楼里建起的供神、敬天之所,照我想来,也唯有是为和贵人所用的了。”

玉蕤便也是点头,“正是。若用‘西洋’二字来形容,后宫里也唯有和贵人当得起了。”

婉兮笑着环视这“方外观”的整体,“况且你听,这名儿取得多好。‘方外观’——‘观’者,看也;又如‘道观’,为敬神修行之所也。”

“以此来忖着,‘方外观’既指西洋之楼,舶来之观;又是供神修行之所。”

玉蕤点头。

“而‘方外’二字,就更是妙。”婉兮侧眸回望玉蕤,“‘方外’者,区域之外、世俗礼法之外也。和贵人信仰的神,她所读的经书,与我中原内地一向的信仰和经卷都不一样。这不正合‘方外’之意么?”

“这样一座中西融和的楼,这样一个‘方外观’的名儿,岂不正是最适合为和贵人供神、礼拜之所?”

玉蕤真是心悦诚服,只点头而笑,旁的都不必说了。

众人都立在方外观前观看景致,皇太后则直接走上了楼前青铜白石的西洋雕塑样式的平桥去。皇帝这便回眸,朝婉兮这边儿看来。

婉兮却跟玉蕤说得专心,半天都没看见皇帝在桥上看她。皇帝这便寻了个由头,辞了皇太后,转身朝婉兮走来。

走到近处,方佯怒地哼了声儿,“说什么呢这么热闹,连看都不看爷一眼?”

婉兮却故意含笑不语。皇上自己还没公开的事儿,她才不抢先给说漏了呢。

皇帝无奈,便吩咐玉蕤,“你说。”

玉蕤忙蹲身,不敢隐瞒,这才缓缓道,“……令主子是说,这西洋楼却配着供神敬天才能用的蓝瓦,又是重檐的屋顶;再加上‘方外观’的名儿取得真好。故此,这个地方儿倒合该最合适和贵人供神礼拜之用。”

玉蕤便是直接说了,却也小心压低了音量去。

皇帝听得长眉倏然而扬,盯住了婉兮,一双黑瞳不由得光芒流溢。

“……你个小蹄子!”

婉兮只含笑走到皇帝身边,悄然在皇帝手臂外侧依偎了一下儿,“奴才心下只佩服爷,怎么能选到这么好的地方儿,真是再贴切也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