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里想?”语琴怆然苦笑,“这事儿我是拦不住了,还能有什么好里?”
婉兮歪歪头,映着江南的早春阳光,清浅而笑。
“有啊!”
语琴迟疑,可是眼底终是浮起希望的微光来。
语琴这心情,婉兮全都明白。她们都是身在后宫,母家却倚靠不上的人;可是婉兮好歹父兄都在旗下,都有内务府的官职,语琴就更孤苦些。
便是这样,也总希望自己能给自己的母家好歹带些希望去,至少不希望自己母家出任何事。
婉兮便笑,“姐姐说,陆家在江南根基深厚,又世代大儒,为何大清定鼎之后,却无一人出仕为官?”
“咱们上回可是随着皇上南巡过一回的,咱们是亲眼看见皇上在江南开恩科,增加点选人数,极力想要招揽江南仕宦入朝为官……若姐姐母家人肯,如何还到今日并无一官半职?”
{}无弹窗语琴难过地直摇头,“我自然说了。我告诉他们,凭我这些年在宫里,从无一儿半女,皇上竟能进我嫔位,我已知足,他们更应该知足!便是将来,皇上必定给个交待就是。”
“可惜我父亲已经不愿再等。他说我今年已是年过三十,他如今已是花甲之年,他怕他再等不到了。”
语琴抬眸,无助地凝注婉兮,“我父亲他,他非说想要捐官!”
婉兮听了,也是忍不住微微一皱眉。
捐官,简单来说就是士民以捐纳财物的方式,想朝廷谋得官职的方式。
这方式与科举制度平行,互为补充。给未曾在科举考试中考中的其他的士民,提供了入朝为官的方式。
这方式古已有之。从秦朝已然开始,到西汉已经定为制度。
终究这世上,大部分人没念过那么多年的书,没办法从科举出身。更有许多饱学之士,没能从科举点中,这制度倒也更多地顾及了这些人去。
在大清,从捐官出身的名臣,也颇为众。例如雍正朝的李卫,便为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