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云道:“所以我才说,总是被动避让,也不是个办法,我让他去考取功名,求个一官半职,也好为将来打算。哪怕继承不了侯府,将来也不至于过得太差。”
三姑娘也觉得这想法不错,一旦小伍氏生下嫡子,或是平阳侯哪个姨娘生下个庶子,这种独一份的格局就会被打乱。如果小伍氏生下嫡子,世子之位自然也就没有纪安的份,他便是长子也没有用,没有占一个嫡字,什么用也没有。如果小伍氏没有生下嫡子,让哪个姨娘生了庶子,虽然庶次子还小,但是这种格局也还是会被打破。平阳侯还没老,再活个二十年不成问题,足够让一个庶子长大了。
求取功名这一招不错,不管能不能考上进士,便是取得了举人,那也能捐官了,而这种捐官却是名正言顺的。当然,功名没那么好考,纪安又一直纨绔,所以这也是一个大难题。
“阿云,我的建议,你们就不要呆在纪府,府里有小伍氏,恐生事端。就你们应付她,就够你们忙乎了,纪安又如何能学得进去?纪安要考秀才,还得从祖籍考,所以干脆你们就回他的祖籍,一是脱离小伍氏的管制,二是远在天边她也能放心,三是到时候你们清理一下丫鬟侍从,把伤害降到最低。”
阿云在思考着三姑娘的建议,这一琢磨,确实不错。如果再呆在纪府里,天天面对着小伍氏,谁知道她哪天又来刁难她?远离她,府里又有那么多姨娘,也够她头疼的,而且她一直听说小伍氏在备孕,如果真的生下嫡子,反而让人放心。
反正她和纪安已经打定主意另起灶火,自己一步一步争取来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这平阳侯的爵位,看似风光,其实也就是一个爵位而已,在京城里谁还买他们的账?要不然,南宫家族也不会这样咄咄逼人,而纪家却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只因为南宫家族背后站着的是将军府,那是有实权的,不像平阳侯只是个虚职闲职。
从震国公府回门回来,阿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直到纪安喊她,她才回过神来。
“怎么了?从国公府回来,你就一直发呆,发生什么事了?”
阿云想了想,道:“相公,我们搬出去吧?”
“怎么突然想到这个?”纪安不解她怎么会有此想法。
于是,阿云把她和三姑娘的对话告诉了纪安,又道:“相公,我觉得三姑娘说的对,我们如果一直在府里头,就有可能防不胜防,万一哪天没防住,被她抓住了把柄,怎么办?我们只有出府,由明转暗,小伍氏便是要害我们,她也手长伸不到祖籍去,而且她也不敢明着害我们。况且,你考试,还是需要回祖籍地去考试的,迟去不如早去,你正好可以安心学习,不用再去想招对付她。”
纪安一想,也对,哪有千日防贼的?防哪防得住?况且,这府里头,探子太多,便是他们院里头,都有不少探子,清理的话,一时也清理不干净,万一让人钻了空子,恐生事端。
也只有搬出府去,远离京城,才能有一席喘息之地。
“娘子说的好,待我明日报于父亲,我们就去乡下的庄子,远离这是非之地。他们爱争,就让他们争去吧,我纪安还不稀罕呢。”又道,“我一定会出人头地,给娘子争一份诰命来。”
正因为他的这一豪言壮志,却让他的表情生动起来,再不是那个纨绔般的小霸王该有的,这才是阿云喜欢的男人。男人就应该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梦想,靠家族荫蔽,又能过多久?能继承爵位自然好,但如果继承不了呢?首先不让自己起点太高,奢望太高,这样当摔下来的时候,才不会更疼。
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去,这样才更加充实,也不会让人觉得虚幻飘渺,也不会把日子过得胆战心惊。
当纪安夫妻请完安,把这件事情告诉平阳侯及老夫人时,首先反对的是老夫人。当初是没有办法,纪安避到平安镇,现在好不容易回来,怎么又要出去?纪安把事情分析给老夫人听,当然他不会说是为了防小伍氏,只是说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更容易学习,他也是为了考取功名不得而为之。老夫人这才松口,但就怕委屈了孙子,让人去准备东西了。
平阳侯自然不会反对儿子去祖籍读书,他想的远比老夫人要多,早把一切都想齐全了,所以纪安一说这事,他马上就同意了。还把在那边的算得上名望的名儒的名字,都告诉了纪安,还给了他几封信,看他们能不能看在他的份上,收纪安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