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

徐琰继续装逼:“茶树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其本身的质量,上等茶生在风化石性的土壤里,中等生于砺壤,下等生于黄泥。茶可为饮,亦可为药,又因茶本性寒,故而饮茶多有讲究,阳虚惧冷者饮红茶,阴虚者饮绿茶。”

沈年听完点了点头,片刻后,他又问道:“你可知本朝的‘贡茶为何种名茶?”

“……”

徐琰努力搜索着有关茶的历史,思来想去,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被列为贡茶的,便只有庐山云雾茶了。

可为了保险起见,他并没有将内心所想给说出来。

见他开始犯难,沈年淡淡一笑,却是将话题给引开了:“既然你如此爱茶,便去茶行做工吧,你虽对茶有所了解,可终究只是了解罢,去茶行跟师傅们学学,总归是没错的。”

沈家将颍州成西南方向的那座龟山给改建成了茶园,山上植满了老茶树。由于龟山的土壤极为特殊,且向阳面与背阴面的日照不一,制成的茶叶口味各有不同,便有了“一山多茶”之说。

众人皆知,茶叶最为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字,工人要在茶叶采摘后的最短时间内完成对它的加工,以求鲜香,因此,茶行就设在了茶园之外。

徐琰得了沈年的批准,便跟随沈家的下人去了龟山。待他走后,沈如霜疑惑不解地问道:“爹爹,本朝的贡茶是什么?”

沈年正要出府,听得女儿这样一问,禁不住笑出声来:“但凡是好茶,皆可为贡。”

·

所谓茶行,就是二十一世纪的茶叶加工厂,只是里面的设备不如新时期的先进,没有电做动力,很多能用机器代替的活都只能人工来完成,比如揉茶、焙茶。

徐琰来到茶行后便将自己的情况给表明了,茶行的负责人是位年近五十的老者,老者和徐琰是本家姓,茶行的工人都唤他为“徐叔”。徐叔个头较矮,话也不多,随时都拿一把猪毛刷在手,但他却心细如麻,很快就将徐琰给安置妥当了,并亲自给他备上日常用品,一样不落。

沈家茶行的规模十分宏大,占地约莫两亩,仅制茶工人就有五十余人,加上采茶工,便是数百计。

古时的茶叶加工工序比二十一世纪要繁琐得多,采茶之后并非直接杀青,而是“拣茶”,所谓拣茶,就是将鲜叶中有损茶之色味的白合与乌蒂及盗叶给挑选出来,之后用洁净的泉水再三洗濯,适才杀青——也就是蒸茶,其目的是通过高温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茶多酚酶促氧化,并使鲜叶的部分水分蒸发掉,让鲜叶变软,方可揉捻成形。

而蒸茶的火候又极为关键,过猛,则使汤色浑浊发黄,泡开的茶水犹如马尿;而火候不够,则对茶水的味道就有极大的影响,或苦,或无味。

蒸茶之后是为研茶,再是造茶,即入棬模制成茶饼,最后焙干茶饼。至此,茶叶才算加工完成。

以唐茶和宋茶为代表的茶叶都是茶粉,极少能见到成条状的茶叶,与二十一世纪的抹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正因为制茶工序之繁杂,故而每天能产出的成品非常有限,这便使得沈家的茶叶供不应求,价格也是极为昂贵。

徐琰是初来乍到,用不着立马做工,徐叔让他先自己熟悉一下环境,明日再给他安排师傅。粗略地浏览了一遭茶工们的活计,徐琰开始头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