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不足的是,围绕着亭子的周围,散落站立了有数十成百的侍卫,个个披盔带甲,人人手执枪戈,虎背熊腰,面目肃然。都是杀气腾腾。未免与这园中怡人的景色有些格格不入,稍微有一点大煞风景之嫌疑。
他父亲去职时,给他留下了一支精锐卫队,经过多次的扩充,如今到了有近两千人的规模。
虽然这些侍卫,对外皆称侍卫,但是细分之下,又可分为两类,一个即是由士卒组建而成的侍卫军,机动队。人数有一千人上下,其职责是为扈从吴应熊的平时出行、以及提督府的日常警戒工作。都是从各军各衙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俱为久经沙场的精锐士卒。这个部分,可以说是提督府侍卫队中的主力。
另有一支提督府近卫部队,是吴应熊招兵买马,组建的一支青年军,年龄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是对他极为忠诚的心腹部队。大约也有八九百人,遂改称为军,起了个名字叫做“有熊军”,倒也威风凛凛。
其中的成员,多半都是关宁军中,五品以上将官的子侄辈,也有部分是良家子、也即平民或者寻常军户、又或者小官吏家庭的出身。但或因其家族在地方享有声望,比如世代忠良,豪门大户,又或因其家中长辈虽官职不足五品,但是却为关宁军立下的有功劳,比如卓有战功的。
吴应熊此举也是为了拉拢人心,在突厥提督的位子上,他干得不错。
中午,侍女将各种可口,清爽的小菜摆满了桌子,吴应熊却食难下咽,困扰他的便是来自江南的一纸王命。王命,命他组建外务部情报司突厥局,这情报司,突厥局怎么个章程,他和夏国相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夏国相之意,这个情报局不能任用外人,他信不过。
吴应熊却认为,这个情报局既是国之重器,便应该打开门来,广纳贤才,公器自是不能私用。由此,两人私下争论个不休,一个是根红苗正的关宁系继承人,一个是老气横秋的关宁军老将,自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乎,吴应熊如今是食难下咽,唉声叹气的。一起身,他离开了园子,缓缓踱步走进了静室,从怀中取出一封私信,展开白纸黑字的熟宣,上头写满了铁钩银划的蝇头小楷。明眼人瞧见了,不免要大吃一惊,这竟是一封辽王殿下的私信。王爷的私信,在大明帝国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能收到王爷私信的都是些什么人,权倾一时的重臣,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如今,吴应熊身为突厥提督,也终于收到了传说中的王爷私信。他心中却喜忧参半,喜的是他年纪轻轻,二十来岁便镇守一方,还进入了大明帝国的权力核心集团,这是足以为傲的事情了。王爷在信中敦敦教导,娓娓道来,让他一时间受宠若将,险些感激的潸然泪下。忧的是,王爷命他改组关宁军,这又谈何容易呐。
同一时间,突厥城。
入夜,吴应熊行色匆匆回到府中,却只见夏国相早已在门厅耳房中,等候多时。
吴应熊神色一整,忙道:“夏叔来了?”
夏国相神色如常,恭敬道:“下官,参见提督大人。”
吴应熊面色一僵,将有些慌乱,忙道:“夏叔怎的不入内堂,,这门厅多冷!”
他神色僵硬,转过了头,去责备门房,说道:“我说了多少次,夏叔不比外人,夏叔若来了,不管我在不在家,都可以直请入府!”
“混账东西,又让夏叔在门房冻着。”
他是吴三桂之子,关宁系正统出身,本来自有一股威严贵气。又自从接管了关宁军,坐镇突厥,提督军务,日常接触所致,更因此而又平添出了几分的阴狠。又阴狠、又威严,杀气森然。
然而在夏国相这等关宁军元老面前,却总显得有些弱势,底气不足呀。
夏国相何等人物,不温不火道:“提督大人不必动怒,门房兄弟,本也是请了某入府内相候的。只是大人您也晓得,某打小火气大,落出个毛病,怕热喜寒。越冷,某却是越喜欢的。”
吴应熊面皮动了动,也许是笑了一笑,阴沉沉的夜色中,也瞧太不清楚。
他只好笑着说道:“夏叔,三日不见,你的嘴皮子可是越发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