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分治

明骑 隔壁小王 2197 字 11个月前

郁郁葱葱的万寿山上,依山傍水,如今正在大兴土木,兴建一座忠烈阁。摄政王大笔一挥,忠烈阁建成之日,打从万历,天启年间战死的戚金,直到数月前阵亡的杨天生,有名有姓的将领三百余人,阵亡将士共计十一万两千八百余人,英灵不灭,将长眠于万寿山忠烈阁,世代

享受后人的香火供奉。

万寿山上原来有一座圆净寺,是孝宗皇帝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命人建造的。

马城瞧着这个圆净寺就不爽,下令推平,一个奶娘何德何能,能霸占这山清水秀的英灵埋骨之地。摄政王一声令下,圆净寺轰然倒塌,宣告了两百年朱家天下的终结,大明从此进入虚君,大殖民时代。

不久,忠烈阁顺利建成,摄政王马城主祭,文武百官没有一个敢缺席的。

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一座丰碑矗立在万寿山上,礼炮齐鸣,隆隆的炮声震动四野。礼炮声才平息了,阵阵密集的铳声又响了起来,马城,卢象升等人亲自抬棺,将戚金,杨天生等将领遗骸下葬。

“凡,入阁忠烈补发抚恤三百龙元,家中每年供养银子五十块龙元,双亲家眷免税赋徭役,亲眷子弟从军当差优先录用,家中挂忠烈牌子,遇事由各地督抚衙门,有司主持公道,特此公示!”

嗓门大的亲兵在台上高声的朗读,下面礼兵肃立,悲戚肃穆。

“凡,伤残者若不能劳作,该人以及家中由官府供养,军饷照发,另有伤残抚恤,保温饱无忧。”

随着摄政王一条条政令的颁布,大明帝国很快变的井然有序。马城坐镇京城,有条不紊的掌舵大明帝国,又过了半个月,各部明军开始大规模裁撤,只保留了五十万最精锐的常备军,分守各地,常备军换装一事提上日程,一支武装到牙齿,拿银子砸人的常备大军诞生了。

辽王马城摄政半个月后,颁布了第一份摄政诏书,大肆赏赐有功之臣,就此安定了纷乱的人心。摄者王一口气加封了四位总督,还都是实权总督,大明从此进入连省分治的时代,总督,渐渐成为手握重权

的一方诸侯。

这个道理很简单,大明如今的地盘实在太大了,不搞分治也是不现实的。

然而如今的连省分治,又和历朝历代的诸侯分封制度,全然不同,总督虽然有治理地方的权力,对管辖区域却没有所有权。并且总督的权力,和诸侯王的权力相比,被极大的削弱了。分权,制衡,这一套手段马城早已玩的出神入化,设计出一套类似于西方的殖民制度,并且行之有效。总督对地方只有管辖权,虽然也有调兵打仗的权力,然而他却没有财权,财政都掌握在大公司手里。

于是,总督要兴兵打仗,就只能去和大公司借钱,这就让总督造反成为了一件小概率事件。

并且大公司也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可以对总督形成有效的牵制。

并且各总督治下的军队,又分为总督直接指挥的标营,和负责防御边城的边军两种。总督可以直接指挥标营,却又指挥不了边军,边军的指挥权在大都督府,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权力制衡。

随着天下四大总督的新鲜出炉,这四位大人,也就成了大明最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四大总督,其中有南洋总督傅宗龙,西伯利亚总督倪元璐,西北总督祖大寿,驻印总督李定国。这四位权倾一时的总督大人,倪元璐,祖大寿是在情理之中,傅宗龙,李定国的任命,却让朝野上下眼镜大

跌了。

傅宗龙这些年四处救火,劳苦功高,他的任命慢慢也被人接受了。唯独驻印总督李定国,让朝野上下很有些怨言,一个流寇降将立了些许功劳,他何德何能当上炙手可热的总督一职。然而有心人琢磨了几天,很快琢磨出点门道了,摄政王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向朝野上

下发出了强烈的信号,灭国之功比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