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吴三桂领着关宁军南下作战,与突厥人打交道,真真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吴三桂这个人狡诈多智,两面三刀,在崇祯皇帝面前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节烈大将,在关宁军将士心目中,是一位勇冠三军的青年统帅,在满清贝勒们眼中,他便是个识时务的俊杰。
此人,便是明末枭雄中的一条变色龙,最是狡诈阴险还善于伪装。
一团和气,热热闹闹过后,入夜,一万两千明军便在大湖之畔,水草丰茂处饮马,扎营。三万突厥骑兵自然有所防备,一部留下来监视明军,大部横在草原上,挡住明军往都城突厥斯坦的路线。盟约新立,两军还在建立互信的阶段,明军又何尝不是和衣而卧,哪敢真的呼呼大睡。
湖畔,明军大营。
不苟言笑的袁崇焕,与吴三桂,祖大弼等将领沿湖巡视,夜间巡营,一众明军将领对这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之地,赞不绝口。这地方的水草,比贝加尔湖畔还要丰美呀。
夜间,鸦雀无声的明军大营。
袁崇焕官威十足又很儒雅,望着面前的大湖,竟慷慨道:“诸位可知此地,便是丝绸古道么。”
祖大弼大字不识一个,他是真的不知道,吴三桂却是个八面玲珑的人,自然不肯驳上官的面子。
凉爽,风景秀丽的湖边,吴三桂便恭敬道;“这倒是不知,请袁督解惑。”
袁崇焕谈兴正浓,便斯文道:“此地,确是丝绸古道无疑,这突厥人又分大玉兹,小玉兹,中玉兹,便是咱们史书中记载的大账,中账,小帐,咱们驻扎的这处大湖,便是突厥人的大帐所在。”
{}无弹窗第九百零八章突厥
前线,哈萨克草原东头。
盟约既成,明军便脱离了与哈萨克骑兵的接触,改为监视,加强到五万的骑兵大军压力顿时消失了大半,不必陷入被南北夹攻的窘境。陈演深深的呼出一口气,李争鸣对这个盟约却不以为然,却毫不犹豫的执行了大都督行营的军令,纵兵北上。
五万骑兵以席卷之势,自哈萨克草原东端分兵,三万铁骑自草原左方大范围穿插,包抄,深入伊尔库茨克要塞后方,断其粮道后援,中线大军步骑加强到七万之众,缓缓逼近俄人在西伯利亚最大,势力最雄厚的军事堡垒,伊尔库茨克要塞。
崇祯十年,六月初。
北方大战在即,同时,突厥斯坦城。
三万突厥骑兵护卫着一万两千明军,在巴尔可什湖畔的草场上奔驰,红衣红甲的明军将官与骑着骆驼,穿着白袍的突厥首领把臂言欢,在突厥斯坦城外的大湖之畔,缔结盟约。辽东兵学山长,明军大佬袁崇焕领衔,南下与突厥人结盟的是一万两千关宁骑兵,主帅是吴三桂,副帅是祖大弼,作战骁勇,人送绰号祖二疯子。
六月初,突厥草原进入雨季,水草丰茂起来,一片绿意盎然。
大湖之畔,一队队骑兵往来穿梭,身穿大红军服的明军将领,与行伊斯兰礼节的突厥人,把酒言欢,很有一钟历史的维和感。倘若一个后世人见到这副画面,竟然会惊的目瞪口呆,这纯粹的军事联盟看起来实在太违和了。
然而,突厥人眼下的处境并不妙,与明军结盟是委曲求全。
百年前曾经强盛一时的哈萨克汗国,到明末时势力渐渐衰落,曾经的百万人丁,三十万大军如今只剩一半,原因便是连年征战,生死大敌便是南边的准葛尔汗国,和北边的俄国人,也爆发过小规模的战斗,却以突厥人的步步退让作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