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天国史

那么这新十款天条究竟是谁颁布的?此人被称为天国中万年一出的圣人,也是此地的最后一位天兄,名叫陶昕。提到陶昕,就必须要了解天国的历史。天国的历史长达万年,但重大事件所发生的年月日都很清晰的编年史,始于三千年前的陶昕时代。

至于更久远的时期,虽然有些事件的历史年代尚可考证,但大部分历史事件已难知确切年月,有些甚至已难辨真伪。整个天国的历史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上古时期、远古时期、中古时期与近古时期。

上古时期是神话传说时代,据说人类的祖先漂泊在凶险的战乱流徙时空,是皇天上帝开辟了世界,指引人类安居。还有一种传说,当初有数万人来到这个世界,当所有人都走出崇山峻岭到达可安居的平原时,剩下的只有一万来人。这在《天国史》中,被称为万民创世。

万民创世是官定说法,就是当年的陶昕天兄确认的。读到这里,丁齐也能猜测到万年前的情形。数万太平军民到达这个方外世界,被分布到不同的地方,因为各种原因折损,比如在深山中饿死、受伤而亡、遭遇虫兽袭击、感染上了瘟疫。

最后剩下的这一万来人,应该都是精英了,至少免疫力特别强。他们到达平原集结起来,开垦田地建造房屋村寨,为后人的生存打下了基础。这段历史很长,留下的明确记载已经很少,大约到了七千年前,此地进入了上古时代,也就是五营争霸时期。

由于天然地势的原因,人们的聚居地自然分成了五片,渐渐形成了五个大的部族。各个部分之间为了争夺对整个天国的领导权,同时也是为了控制所有的物产,部族首领们开始发起战争。最倒霉的是中的部族,因为其他四个部族谁都会先打他们,然后再去进攻别的部族。

所以五营争夺实际上四营争霸,只是因为天国中的现代人习惯了五营这个称呼,而在史书上被称为中原之战。如今中大营所在的位置,先后被不同的部族占领。

最早挑起战乱的是北方部族,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很贫瘠,物产并不丰富还需要用大量的特产到中原部族去交易粮食。北方部族发现了矿藏,开始冶炼制作青铜武器,开矿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他物产就更加匮乏了,于是便武装起来去掠夺。

北方部落首先占据了中原,然后再进攻其他三个部落,几次被打退甚至连中原都丢了,然后再打回来……这场战乱断断续续绵延了近千年。为什么仗打得这么磨叽?因为当地的实际情况限制了战争规模以及持续的烈度。

当地的黑夜影响行军,更影响扎营。所以军队一般都是在清晨出发,日落前到达目的地开打,假如攻占不了村寨就得在黑夜里扎营。而夜间扎营是非常危险的,必须点燃足够的火堆,附近的树都砍光了,后来就得从更远的地方运来木料,这对进攻方非常不利。

战争的结果造成了人口的锐减,到最后整个世界已经不足两千人了,尤其以北方部族最惨,战争几乎进行不下去了,道路以及村寨两旁的树几乎都被砍光了。这是一段艰难的黑暗岁月。中原之战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停止的,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那个年代毁坏的东西太多了。

中原之战结束后便进入了远古时期,史称王朝时期。西方部族的领袖号称天兄下凡附体,向所有人颁布了上谕,他同意将盐按人口提供给各部族,只需交易所缺的物资,他还提议在中原建立大市,最终统一世界建立了第一代王朝。

这个王朝延续了五百年,王位由那位天兄的子孙世袭。最终王朝的覆灭是因为天王没有了子嗣,其他人趁势争位,结果又是一场战乱。从此之后的王朝时代战乱不断,少隔数十年,多隔上百年,就有一场争夺天王之位的战乱出现。

据史书记载,争王成功者往往都是天兄下凡。有时候在同一个时代,冒出好几个人天兄附体,那么失败者又该怎么定义呢?世人自然给了一种解释,那就是天兄曾经附体,但是后来皇天上帝不看好此人品行,天兄也就离开了。

就连胜利者也认可这种说法,宣称自己才是皇天上帝最后看好的那个人。

王朝时代延续了两千多年接近三千年,它终结于一位天兄之手,此人名叫陶真功。陶真功也是天兄下凡附体,推翻了当时的天王,但他却没有登上天王大位,而是以天兄的名义发布了上谕,宣布天国不再有天王,这是皇天上帝的意志。

天国中如今的五大营制度,就是陶真功制定的,一直延续到现在。陶真功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改变了天国,不仅因为他是天兄、拥有足够的权威,还因为他活得足够长。据史书记载,他活了一百七十二岁。

其实天国这个称呼,也是陶真功定下的,他借用了上古神话中的说法,当然也对外宣布这是皇天上帝的旨意。从陶真功正式创立天国开始,天国就进入了中古时代,中古时代持续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三百年。

这三百年,是天国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也差一点到达了人类灭绝的边缘。如果不是天国中最后一位天兄陶昕的出现,人类恐怕就会真的灭绝了。

这新十款天条内容很简短,却是构成《圣经》后半部《真约新书》的核心,而《真约新书》的篇幅占了这整部《圣经》的四分之三,其中大量的内容是后人写的注释。乍看上去,这十条规定一点都不高大上,很难配得上“天条”这么神圣的称呼。

但在这里,没人会这么想,它的每一句话都是神圣庄严的。如果结合这个世界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来看,才会发现这其中的每一条规定都是那么睿智且必要,它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实际问题而出现的。

天国中的孩童也是要接受教育的,而且最终要经过考核,以评定学绩优劣,就像外面学校中的考试。新十款天条为什么要那么规定,就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比如第一条,禁止烧制红砖,建筑所用只能是青砖,这又是什么道理?

红砖和青砖所使用的材料一样,区别不仅是颜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加工工艺以及特性不同。小时候老家山村里也有烧砖窑的,据丁齐所知,红砖的工艺比较简单,使用开口窑烧制并自然冷却。黏土中的铁元素经过充分氧化为三氧化二铁,所以砖块呈红色,砖体呈细微的多孔结构。

烧制青砖的工艺更复杂,使用的是封顶水冷窑,烧制末期要封窑隔绝空气并从窑顶向里面淋水,在窑内形成水蒸汽,好似在降温过程中将砖块蒸熟。在这种情况下粘土中的铁元素没有完全氧化,三氧化二铁会还原为氧化亚铁,砖块呈青灰色。

这里的人并不知道这些知识,但他们清楚青砖的特性,比红砖更结实、更致密,不仅能够保温透气,而且更抗环境和岁月的腐蚀。用青砖和红砖建造同样的建筑,青砖建筑要经久耐用得多。

当然了,生产青砖的窑体复杂,难以大规模制作,但是这个世界很小,也不需要搞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黑夜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就算没有黑夜的限制,这个世界也是有限的。制砖所需的粘土和燃料都是珍贵的资源,往往都是以破坏可耕作土地与可利用植被为代价的,所以烧制青砖当然更好。

因为有这一款天条的存在,天国中如今的原住民从来就没见过红砖。但典籍中记载了红砖与青砖的烧制方法,并讲解了以及它们的特性有何不同。那么同一款天条中关于惜护陶器的规定,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须知制陶烧陶,都要消耗黏土和燃料,为了达到所需的高温,很多时候还要先加工木炭。

在典籍的注解中还有具体的细节规定,比如成人故意损毁陶器当受鞭刑,而幼儿无意损毁陶器可免罚,但其父母应在神祠中当众接受训斥。

新十款天条中的第七条也很特别,竟然对一种东西特意做出了强调:“惜护科斗,蛙可食不可贩。”

所谓科斗就是青蛙和蟾蜍的幼虫,如今也写做蝌蚪。在坐轿子来的路上,丁齐等人就听见蛙声成片,今天吃饭时还吃到青蛙了。他们在山中有水的地方见到过青蛙,但蛙鸣声没有平原上那么密集,平原天地间青蛙很多,走在路上都不时能看见青蛙跳下水坑。

这里并没有外面的化工产业,也就没有常见的农药和化肥。传统农家肥是重要的肥料,有些树木的叶子捣碎发酵或者烧成灰也可以当做肥料或能除虫,但田地防治虫害主要还是依赖生态,所以青蛙非常重要。

蝌蚪需要惜护,不可以伤害,而青蛙是可以食用的,当地居民偶尔抓两只做菜可以,但不能抓了之后拿到集市上去贩卖。注解中还有细节规定,捕捉青蛙自食必须是即食,不得腌制作成肉干之类长期保存。

新十款天条中的第三条,规定天国年产铜不得超百斤、产锡不得超五十斤。可见这个地主也是有金属出产的,而且铜和锡还可以配比出各种青铜合金。为什么将产量限制得这么严格?须知大规模的冶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环境资源,在这里是不可能持久的。

仅仅是燃料这一项,就需要大量的木炭,短时间内就可能把能砍的树都砍光了。而且假如劳动力都去开矿冶金了,几千人全去了矿山恐怕都不太够,耽误了其他的生产就会威胁到所有人的生存。

这里没有钢铁,只出产两种金属,铜和锡,当初进来的太平军中应该也有匠人,而且找到了矿石。如今铜、锡以及青铜制品皆产自北大营,也就是谭涵川到达的那个地方,那里有一个村社专门就是搞冶金的。

在这里,所有的金属器物哪怕毁坏了也不能随意丢弃,都要交还营库,统一再送到北大营去重新冶炼。如今北大营新出产铜与锡的年规模加起来也只有几十斤,大量时间都是在冶炼回收的旧金属。

尽管损毁金属器物可以回收,但在使用过程中毕竟会有腐蚀、消耗,每年新出产的金属又不多,所以铜器、锡器、青铜器在这里非常珍贵。《圣经》的注解中做了严格的规定,除了必须回收利用之外,还禁止用以制作赏玩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