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齐终于笑了:“所谓感兴趣,未必就是喜欢或者不喜欢,而是一种情感投入。你会关注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投入一种强烈的情感。比如你坚持认为某种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就是你内心中的关注与投入的情感。”
刘国男:“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比如丁医生你,我一开始并没有在意你是不是男人。”
丁齐:“我第一次就建议,你如果对男人很反感的话,可以为你转介一位女性心理咨询师,你却说没那个必要,原来还有这么个原因。”
刘国男:“其实就算我认为你也不是好东西,我也不想换个女的做咨询……男人一般认为我很难搞,但女人一般都认为我有病。”
丁齐适时纠正道:“这只是你身边所接触到的个别人、你自认为他们对你的看法,不要把这种个别的、自我的认知,无限扩大到所有人身上,我们不能这么思考问题。”
刘国男:“丁医生,我先前告诉你,我根本不想来,是我妈妈非得逼我来的,其实也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那么说,只是很反感我妈妈天天唠叨,不由自主就想跟她对着干。我也想找心理医生试试,只是不知道有没有用。”
丁齐语气恳切道:“嗯,其实我也注意到了。你来找所谓的心理医生,一方面是想通过医生证明你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心情也很矛盾,有所期待。你持这种观点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了,你母亲也一直在唠叨,但并没有过于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怎么现在突然尝试着要找办法解决了,恐怕不仅是年龄的原因吧?”
刘国男的肩膀终于放平了,有些担忧地说道:“其实我妈妈这些年一直在唠叨,我虽然听着有些烦,但也没怎么样,毕竟是我的妈妈,她想说就说几句呗。可是最近突然觉得特别受不了,有时候心跳好快,晚上经常会失眠,走到人多的地方别人多看我几眼,我也觉得他们是在议论我,按照丁医生您的说法,确实影响到生活了……”
丁齐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这位求助者确实很“难搞”,和他人的心理距离保持得很远,潜意识里有强烈的防备,直到现在才说出实话,这是前两次咨询中都没有吐露的情况。他很认真地问了一句:“你说在人多的地方、有人多看了你几眼,你就‘感觉’他们是在议论你,但你认为他们真的是在议论你吗?”
刘国男低下头道:“我知道他们可能不是在议论我,只是我自己想多了,但总是忍不住有这样的感觉。”说着话又不自觉地伸手去摸胸前的一枚蓝宝石吊坠。
丁齐稍微松了一口气,身体前倾道:“你既然能有这样的自我认识,问题还不算太严重,但如果不做调整继续发展下去,恐怕就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了。你好好回忆一下,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还想多问一句,你这三次来都换了不同的衣服,可始终戴着同样的项链,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种连续提两个问题,而且第二个问题显然偏离了主题,本是咨询谈话过程中的大忌,但丁齐对细节的观察却很敏锐,认为这其中可能有关联。
刘国男的神情陡然一惊:“丁医生,您真是太神了!我想起来了,就是买了这条项链之后,感觉便不对劲了。
当时我是和三个闺蜜,也是大学的三个同学一起逛商场,在专柜看见的这条项链。我们都试了,我是最后试的。她们三个都很喜欢,但是嫌贵没舍得买,售货员后来夸我戴着最漂亮,我就买下来了。
我戴上这条项链之后上班,发现有的同事总是多看我几眼,到人多的地方也一样,心里总是感觉有点慌……”
丁齐:“既然这样,你为什么一直戴着它呢?”
刘国男微微一怔:“我为什么不戴着?花了八千多呢!别人议不议论,跟我有什么关系?”
丁齐微笑道:“但是你戴上它就感觉不自在,正是因为这种不自在,你反而不愿意摘下来,是不是?”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态,但它确实会在人们身上出现,刘国男有些犹豫地答道:“是的。”说话时神情变得有些迷惘。
丁齐想了想,又突然问道:“刘国男,你认为自己长得漂亮吗?相比身边其他的女性,你认为自己对异性是不是有足够的吸引力?……你如果信任我,就不要有顾虑,如实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些私密,但咨询师会为求助者严格保密的。”
进行到第三次咨询会谈,丁齐终于打开了刘国男的内心世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刚才那一句看似突兀的提问真是太关键了。刘国男带着有些委屈又有些迷惘的神情,一开口就诉说了很多,在丁齐的不断引导下,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丁齐的“心册”中,有关刘国男的情况变得完整与清晰起来——
“丁医生,我还是喜欢叫你丁医生。其实我来这里,并不是想改变对男人的看法,主要是想知道,怎么能扭转妈妈对我的看法,不要总逼着我去相亲、处对象?”
说话者是一位青年女子,双肩不是很放松,肘部端着,双手放在两侧的大腿上,两腿并拢,后背没有靠着沙发,说话时头部微微前倾。
这已经是丁齐与这位求助者的第三次咨询谈话,前两次会谈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多少与这位求助者明显的阻抗情绪以及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关。
在初次见面的“摄入性会谈”中,丁齐就告诉她,不必叫自己丁医生,因为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并不是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可是对方坚持要这么称呼,出于尊重和接纳的原则,丁齐也就由着她了。
所谓摄入性会谈,是咨询师从初次接待自助者开始,通过倾听、提问、反射、引导等技术,确定求助者表面与潜在的目的、找出对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收集、整理有关的咨询档案信息。而今天这位求助者,已过了摄入性会谈阶段。
丁齐没有露出笑容,但表现得很真诚与专注,以温和耐心的语气道:“我们不仅要改变看法,更要改变做法;而且重点不是你母亲,主要是你自己。起初你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只是母亲多事。经过咨询后,你也意识到,内心确实存在冲突,生活中也受到了困扰。说明我们的会谈还是有进展的,对不对?”
说话的同时,丁齐“打开”了一页页记录。不是在茶几上打开的,而是在脑海中打开的,就像笔记本或电脑文档——
姓名:刘国男
性别:女
年龄:二十七岁
职业:新媒体行业平面设计师
出生地:本市
文化程度:大学本科
婚姻状况:未婚,无既往婚史。根据其母亲介绍以及本人自述,亦无关系稳定的恋爱史。根据会谈内容判断,迄今应尚无性经历。
……
问题与初步诊断:求助者坚持认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其母对此深感担忧,曾多次给她安排相亲,并劝说她应该找人恋爱结婚。求助者对母亲的唠叨很厌烦,也因此受到了困扰。其母在介绍求助者情况时,曾暗示了对其性取向的担忧。
该求助者看似并非主动求助,而是在母亲的一再要求下来进行心理咨询。但她愿意将心理咨询作为解决问题的尝试方式,连续三次约谈,且后两次都是独自一人主动前来,说明其潜意识中还是有求助的期待,并非表面上的排斥。
其最初自称的目的,并不是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而是以此回避母亲的唠叨,好有一个借口让母亲不再逼她找对象。虽尚未进行染色体异常检查,但初步诊断的结果,求助者并没有同性恋倾向。
在一般的女性同性恋中,主动的一方通常是性角色认知问题,被动的一方通常是性对象选择问题,而男性则恰恰相反。求助者并没有性角色认知或性对象选择的偏差,她只是坚持认为男人不是好东西,言行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恰恰完全是以女性的认知身份与选择角度。
求助者对自己所持的观点、其现实处境与受到的困扰有清醒的认知,只是将之视为一种个性。而她的这种个性观念,与周围人群的理念形成冲突,并感受到了困扰,表现了心理活动的协调一致,也符合内向、追求完美的人格特点。
可以基本排除精神病性症状,亦未观察到精神症特点,存在心理问题,但属于正常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有点难以想象,这些是在脑海中“打开”的内容,就像清晰的书册快速闪现,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系统的记忆归纳以及信息整理。但这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只是一名优秀的心理专家,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所应具备的一项素质,看似是与一般人不同的“超常能力”。
掌握这种能力需要非常专注的状态,以及长期的技巧训练。理论上讲这是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都要掌握的技能,但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专注以及努力程度不同,掌握的水平当然也各有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