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李诚淡淡的丢过来这么一句话,李义府瞬间浑身血都冲到了脸上。不可思议的看着李诚,难道说自己以前看错了李诚么?仔细一琢磨,这话还真的不假啊,李诚的作为,真的有点这个意思。
历史上的李义府真的是奸臣么?在李诚看来真的未必。他是站在皇帝的一边,帮着去打压权贵和士族,才有了后来的骂名。当然他也没少给自己捞好处,但是谁在位子上不给自己捞好处呢?只有李义府一个人么?
奸臣的定义是什么?曹操还是奸臣呢。但是客观历史呢?他统一了北方,结束的了战乱。
所以说,掌握话语权这个事情,真的很重要。其他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义府憋了一会,长时间的低头不语,最终站起来朝李诚深深长揖:“愧杀义府也,告辞。”二话不说,走了。李诚淡淡的在后面来一句:“慢走,不送。”
李义府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脚下微微停顿,坚定的迈步往前。
事情并没有李义府想的那么严重,朝中的重臣们,也都在小心翼翼的观察风向。重点还是李世民接下来的反应。次日的早朝,李诚不得不去了,因为李世民提前派人来打了招呼,要上朝啊,李自成同志。
李诚很想表示,我在休假中,上朝干什么?但是李诚还是表示,我知道了,会去的。
早朝这种事情,有所谓的点卯,在李诚看来,简直就是反人类。
唯一欣慰的是,这年代的人啊,早睡早起。刚刚尝到滋味的莺儿,自然不会错过机会。一夜痴缠,竭力奉承。崔氏给崔芊芊准备的图册,崔芊芊没用上,倒是莺儿学了个七七八八,全都拿出来用上,嗯,略显笨拙了点。
李诚最终的感觉是才闭眼,就被叫醒了,眼睛就没睁开过,梳洗都没自己动手,簌口的时候只要张着嘴就行了,然后猪鬃牙刷就青盐,都是莺儿带着俩丫鬟伺候着完成的。
冷水洗脸的时候,总算是清醒了一些,一碗小米粥和两个羊肉包子下了肚子,吃饱了犯困啊。骑在马背上,摇摇晃晃的打瞌睡,差点从马背上掉下来。
摇摇晃晃的总算没迟到,大兴宫外已经是群臣汇聚。李诚翻身下马后,也不着急往前凑,找一面墙靠着,再睡一会。李诚有点黑夜中的萤火虫的意思,他不想往人堆里凑,但是会自带光环的属性,能招来别人啊。
第四百七十五章奸臣的定义
“今日奏对,但凡有一字外传,皆族之。”李世民突然收起了笑容,缓缓环视四周,语气森然。目光如刀。
应该说四条建议,没一条仔细去说什么,但是单单李诚说出来的这些话,就已经够吓人了。李世民这么警惕的原因就一个,怕李诚走出宫城就被人暗杀。
这不是胡思乱想,这是真的会发生的事情。
“今日就到这吧,来日得空,朕再与自成细聊。”李世民强行压制自己想聊下去的念头,李诚既然提出来,就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后果呢?李世民敢打赌,就这么生生的推行李诚说的一体纳粮,宗室士族一定会造反。
但是李诚说的这些内容太有吸引力了,李世民忍不住想听下去,所以才决定,好好想想,权衡厉害,这些建议看看哪一条能在有生之年推行开来。开海的是肯定可以推行的,不用李世民去推动,现在都在推行了。
要不李世民能把李诚丢去西域,回来后又留在长安么?李诚在登州和不在登州,根本就是两个概念。李世民没瞎说,他真的是在保护李诚。不然李诚人在登州,一旦与那些无法无天的宗室士族发生利益冲突,他们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这一点李诚太有体会了,看看自己的丈人家就知道了。要不是看在崔芊芊的面子上,早特么的翻脸了。士族大家,真的毫无节操可言,没了利益,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的。
正是因为看明白了这些道理,李诚才会说出这么多惊悚的建议。就拿清朝推行的“士绅一体纳粮”吧,也就是在雍正朝了,清室已经坐稳了江山,加上一个雍正心狠手辣,才能得以推行。你换成明朝试试看。
天启年魏忠贤给皇帝弄点钱,结果呢?《五人墓碑记》了解一下。这篇文章还在不在教科书里不知道,反正笔者以为,当年的老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肯定是没说到点子上。
神特么的反抗精神,国库都能跑老鼠了,崇祯不也只能是加田赋么?张居正辣么猛的一个人,敢对工商业下手么?现在的情况比明朝还严重,士族的战斗力虽然没有东晋那么夸张,但是也很吓人的。不然怎么叫门阀?大门阀拉个几千人的武装,轻松的很呢。
唐朝人口统计的时候,统计的是自耕农,还有一类没统计进去,那就是部曲和隐户。这都是门阀的力量所在。李世民的担心,那是有原因的。
特权阶级越来越强大,国家运转所需的费用,绝大多数都会落在平民和中产头上。古往今来,莫不如是。历史不过是在不断的重复自己,不同的是方式,本质没变过。
李诚能理解李世民终止谈话的心理,不紧不慢的往外走,回去要写的奏折,应该有两份,一份是改土归流,增加自耕农的话,自然就增加税收咯。开海又是另外一个收入渠道。贞观年不缺钱,但是危机已经出现了苗头。
李世民其实已经看见了危机的苗头,但是他无能为力。这就是农耕文明朝代更迭的主要原因之一了。隋朝的前车之鉴,使得李世民不敢把步子迈的太大,但他肯定不会无所作为的。就算是种下一粒种子,李世民也会去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