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朝会散会了,李世民心头依旧压抑,但是好的多了。有心情看步辇图了,阎立本的画画的水平很高,这是毫无疑问的。
步辇图里的李世民,穿戴的不是正式的服装,而是所谓的常服,带着幞(音服fu)头。
这说明啥意思呢?李世民接见禄东赞的时候,是很随意的。抬着步辇的是宫女。接见的地方也不是在朝会的正殿。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
对吐蕃,并不重视。步辇图里头,禄东赞被黑的很惨,这几乎是必然的。画中的比例,禄东赞还没有一个小宫女高大。
李世民看完步辇图,非常的满意。李诚一把火烧下来,吐蕃对大唐的畏惧,达到了巅峰。这是跟真实历史不一样的地方。
想到那日的禄东赞,在自己面前谨小慎微的样子,李世民觉得自己在天可汗的道路上,越走越快了。如果水师真的能入李诚所言,五年后真的能灭了高句丽,那就更爽了。
当真是,千秋伟业!不过,要比起汉朝来说,现在的大唐还是差点意思啊。至少在西域这一片,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高昌那小国家,最近很不老实啊。
登州,海边,李诚总算是看见了新的船坞上两条新船。杜老头跟在一边,吴都尉站后面挺着胸膛,现在他还不知道,朝廷对于水师是什么态度呢。知道了,能哭出来。
人到登州,李诚等不及休息几天,次日便来到海边,看他的新船。“总管,老朽反复思量,左边船坞上,以传统是法,制五百料船一艘。右边船坞上,采用榫卯技法,制一千料船一艘。”杜老头很小心的伺候着李诚,关系到他能不能做官的事情呢。李诚给的钱够,杜老头
干脆就一次制造两条船。
“嗯,不要怕失败,也不要怕花钱。造出一千料的船,包你一个九品官。”李诚再次许诺,杜老头闻声大喜,连连作揖:“敢不效死!”
“本总管上奏陛下,拟从江东调来一批工匠,你可不要被人家比下去了。”李诚没忘记敲打一下杜老头,那意思,本总管不是离开你就玩不转。
杜老头当时脸色就微微一变,心道:这官还不好当啊。嘴上却是一脸的自信:“总管放心,老汉今日起就搬到船坞来住下,盯着新船。”
李诚点点头,没有任何表示,船坞上的船,还只是两个雏形。新式海船的龙骨,还只是一个架子呢。老式海船的龙骨,倒是弄的差不多了。
远远的有快马过来,听到动静,李诚扭头看去,只有一骑飞至,应该是信使。
李诚看着信使的时候,有人在看着李诚,不肯挪开哪怕片刻视线,嘴角口水溢出。
“总管,属下去看看。”吴都尉指着正在靠近的信使,李诚摇摇头:“不必了,该走了。”说话间,李诚突然扭头,盯着船坞边上的棚子里,目光如电。杜老头脸上惊慌一闪而过。
李世民把步辇图丢在一边,摸着坐在椅子上发呆。阎立本肃立一旁,心里很懵。
拿出李诚的信,再看一边,李世民的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李诚的回信带有明显的敷衍兴致,寥寥几句话,重点放在要工匠上面。李诚没提钱的事情,估计是觉得想要朝天给点钱粮呢,那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仿佛看见李诚写信时的内心独白:和亲?当然不同意!但是反对有用么?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就不多说了。工匠,一个都不能给,原因不详!
还是谈谈水师的事情吧,增加钱粮的事情,应该是不可能了。就算陛下答应,宰相和户部那帮人,也不会多给一个铜板的。还是要点不要钱的工匠吧。
大太监进来道:“圣人,诸相齐至。”李世民嗯了一声,信步出来。
不知何时,诸相的小朝会,不再跪坐而谈,人人一把椅子,分列两行坐下。李世民的位子自然是居中,面南背北。一干宰相站在椅子跟前,朝李世民行礼。
“都坐下说话吧!”李世民挥手示意,大家都是椅子,没啥不同的。这就是唐朝,换成清朝,给你个小圆凳,都要谢恩,还只能坐三分之一的屁股。
“诸卿,朕突然想起,昔日与自成谈起吐蕃一事,自成以为,大唐于吐蕃无所求,为安边事而和亲,自成不为也。”李世民的开场白,各位宰相听了都是一个感觉,心惊肉跳!
这都是差不多定下来的事情,难道要反悔么?
“自成所言,自然有其道理,然边事干洗重大,不可不慎重。”马周拱手表态,眼下之意,陛下啊,不要听那小子胡说八道。按照这个道理,吐谷浑,薛延拓,还和亲个屁啊?
“朕也是这么想的,不过自成说了,非要和亲不可,工匠、医师,营造书册,不可陪嫁。”李世民继续说李诚的观点,这一下有人恼火了,站起来举着笏板。
“陛下,李诚不过一介水师总管,朝廷之事,只有诸公赞画,陛下决断,有他何事?”谁这么牛啊?褚遂良,想到李诚,褚遂良就平静不了。本以为很多人都会支持他的观点,没想到诸位宰相一言不发,正眼看他都没有。褚遂良心中一凉,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李诚的地位,根本没资格站在这里说话。但他就是说了,你能把他怎么地?我这傻
!
褚遂良默默的坐下,这人其实挺聪明的,就是还差点火候。
“陛下,此事不急,不妨遣使往登州,令其上奏朝廷,说明其中道理。”房玄龄出来说话了,他是在和稀泥。给褚遂良一个下台阶,顺便转移话题。并且把和亲的事情,定下来了。
这才是朝廷高手,我不跟你谈和亲的事情,我跟你工匠和营造书册的事情。
“房相所言极是!臣附议!”长孙无忌站出来了,之前李世民谈到要不要和亲的时候,大家都不说话。等到李世民说了,非要和亲,都站出来了。
没有明确的反对,但是态度很明确,和亲是大政方针,不能动摇。细节,可以商量。不就是一个公主么,丢过去就是了。说的难听一点,公主也好,陪嫁也罢,与大臣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