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李诚已经无可奈何了。
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李诚就发展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即便不在朝堂,也能影响很多人。
李诚起身告辞,魏征无力相送,只能原地拱手,看着李诚离开。接下来的事情,魏征只能赌了,既然是赌就没有确定性。可惜,魏征也只能赌一把,因为他无从下手。魏书玉进门来,扶着父亲躺下,口中抱怨道:“李县男不过一五品少监,大人如何如此郑重其事?”魏征淡淡的扫了一眼儿子:“此君在野,布衣卿相无疑,此君在朝,或孔明,或霍光一流的人物。汝也配评
之?”
一句话把魏书玉说哑巴了,他真的没想到,父亲如此高的评价李诚。
李诚离开的时候,心情复杂。联想到李承乾谋反之事泄密后,魏征被牵连一事,不禁暗暗叹息。君王反复无常,这一点体现在魏征身上,可谓真实写照。
皇帝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了,因为他关注的重点只有一个,就是皇权和国家稳固。
传统史家评价李世民,外功彪炳,内圣缺憾,人无完人。
李诚对待皇帝,觉得自己就像山林里的老虎饲养员,随时可能被老虎一口咬死。
为了不被老虎咬死,李诚就得给自己攒一点防身的家底,为了这个目标,李诚才与崔氏结亲。并且付出了不小的利益。有得到,就会有失去,就看自身如何权衡了。
不管怎么说,李诚走出魏征家的这一刻,对待李世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魏征成功了,这场辩论的结果,魏征是赢家。
李诚无疑也是赢家,因为魏征为首的这些人,会放弃敌对政策,没有输家,那就是双赢。
“竖子去看魏相,不知说了些甚?”李世民听了大太监的汇报,有点遗憾的咂嘴。“魏相退下了所有人,二人密谈,再无隔墙之耳。”大太监也很遗憾,但无可奈何。现在的丽景门,跟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的锦衣卫,那根本就没法比。
魏征是个勤政的人,即便身在病榻上,也在让儿子给他念公文。孙思邈的医术很高明,只是一次治疗,魏征就能坐起来了。
毫无疑问,李诚是个不受欢迎的客人,即便他带了礼物,也让人堵在门口。如果是一般的情况,李诚肯定掉头就走了,但这是魏征的家门口,答应了孙思邈的事情,必须做到。
所以李诚很客气的对看门的老者拱手道:“老者,还是去请示一下魏相吧。”
老者犹豫片刻,怒视李诚,转身进去了。正在床上躺着的魏征,听说李诚来访,立刻对儿子道:“更衣,为父要起来。”儿子魏书玉劝道:“大人病体缠身,何必为了区区李诚……”啪,魏征给了儿子一个巴掌:“竟然直呼其名?不知礼否?”魏书玉被揍的无话可说,只好给魏征穿衣服起来。李诚在门口等了一会,看见魏征在儿子的搀扶下出来,赶紧迈步进门,遥遥拱手:“魏相,折杀
李诚也。”
魏征颤巍巍的回礼:“征日渐年老,自成国之栋梁,不可不敬也。”李诚别看怼魏征很猛,心里对魏征还是很敬佩的。他的问题不是人品问题,而是立场问题。魏征接受的教育,以及他的人生价值观,使得他天然的成为了山东士族的代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皇权需要
限制,能够限制皇权的,唐朝只有山东士族。
要打造贞观盛世,就离不开皇帝和士族之间的合作。皇帝的个人欲望和山东士族之间的利益矛盾,就需要一个人来平衡,沟通双方的利益诉求。魏征应运而生,肩负起这历史使命。魏征重视李诚的原因很简单,担心李诚成为皇帝个人欲望的帮凶,担心在李诚的辅佐之下,出现一个不受控制的李世民,真的这样的话,那就太可怕了。李世民自身得位不正,这已经为唐朝的后来埋下了
祸根。因为皇位之争,多次出现兵变,这是李唐的不治之症。一次兵变看不出来多大的害处,但是次数多了,成为一种惯性了,那就太可怕了。唐朝不缺乏聪明人,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对唐高宗皇后的问题,之所以如此坚持,就是因为看到了隐患。他们认为自
己有义务,克制皇帝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真的是忠臣。只是他们管的太宽了,温和如唐高宗也接受不了。再换一个角度看,武则天是真牛逼,能让唐高宗为她如此坚持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情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那就是君权受到了欺压,性质完全变了。
魏征看到了李诚的可怕之处,所以才如此郑重的出门相迎。
入内,魏征退下左右,只有两人之时,才艰难的开口道:“自成,征非针对你。”
李诚秒懂魏征的意思,点点头道:“诚明白。”两个聪明人之间的对话,就这么开始了。“今上登基之初,高居玄默,从谏如流,励精图治。今域内廊清,娇意滋生,征等唯恐圣人骄纵难遏,唯有冒死直谏,并无犯上沽名之意。”魏征作为大唐的宰相,这个时候说这番话,实在是太掏心窝子了
。一场辩论下来,即便是魏征也发现了李诚辩才之雄,如果他真的一门心思为皇帝驱驰,那真是要出人命的事情啊。仅仅是这样还不算什么,李诚在其他方面展现出来的才华,更为惊人。文采不算,经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