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回去的路上,突然站住回头:“朕是不是上这竖子的当了?”
大太监浑身一颤,赶紧赔笑:“陛下,自成先生可都说的是实话啊。”李世民摇摇头:“非也,朕觉得,此竖子就等着朕来提他说话呢。那可是朝廷的钱。”
大太监笑道:“陛下,可以不悦之处?”李世民摇摇头,大太监笑了笑,低头不语。李世民一琢磨,乐了,笑道:“朕想多了,哈哈哈。”本来嘛,李世民就是来给李诚站台的。想到独孤峎的嘴脸,李世民心里更开心了。此刻的独孤峎,心里一定不爽。李世民本打算换掉他,想了想还是作罢了。这个人怎么说呢,毕竟没有误大事的时候。以前窦德素做正监,也没有传出他误事的
话。
只不过怎么说呢,他们都不像李诚那样,能把工匠都当人看。
有李世民撑腰,李诚开始了新的动作,第二天就带着工匠出了城,在渭河边上开工建高炉。只是这个时代的高炉,比不得现代的钢铁企业,就是一般的土法炼钢,算很先进了。
铜川那边李诚也没亲自去,而是联系崔寅,让他帮忙走一趟。崔家也要买矿山,所以崔寅乐在其中、拿着李诚讨来的圣旨,帮他圈地之后,按照李诚的指点,买两处矿山不提。
煤炉这东西技术含量很低,就是一个炉胆的烧制,少府监里不缺工匠,崔家也不缺。不过十天的功夫,合格的炉胆就有了。崔寅也从铜川回来了,拉回来一车煤炭,送到李诚家里。
蜂窝煤最大的难题,就是磨具。这个时代想做个合格的磨具可不容易,李诚这边的办法,还是用少府监的工匠,手工制作磨具。崔寅把煤送到李诚家里后,目睹了李诚指挥人用模具做蜂窝煤的过程,尽管不明白为啥要加点木屑和黄泥,他还是没有多嘴去问。蜂窝煤晒了半天,晒干之后,李诚亲自动手生火,然后架上一个铜壶烧
水。
崔寅在李诚家里呆了两天,目睹了煤炉的优势后,一个新的问题有出现了。铁锅!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崔寅很头疼,现在李诚用的铁锅,那一般百姓也用不起啊。
所以,崔寅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李诚听了微微一笑:“跟我来!”
两人起一个大早,来到城外李庄,渭河边上的一个作坊里,崔寅目睹了李诚的指挥下,工匠们浇铸出来的一口一口铁锅。这时候李诚才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指着铁锅道:“看见没有,这才叫铁锅啊。”
崔寅看着铁锅,费解的问一句:“就算是浇铸的,铁锅还是铁锅,铁的价格怎么解决?”李诚给出一个干脆简洁的答案:“炼!”
“陛下,回吧,此间太过吵闹。”李诚可不敢请李世民进工棚,里头烟熏火燎的,滋味不好受。李世民也不想进去,点点头跟着李诚往回走。
“自成啊,善待工匠是好事,只是有点过了啊?工匠,本就是做这些事情的,朝廷不曾少他们禄米。你这么做,要贴不少钱吧?”李世民笑呵呵挤兑李诚,你不是财迷么?
李诚听了笑嘻嘻的拱手道:“陛下有所不知,这些工匠在臣的眼里,可都是宝贝。尤其是那些个手艺精湛的老匠人,更是无价之宝。”
“哦,自成何出此言?”李世民心里一惊,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上头来。工匠嘛,历朝历代,都没有被当做什么要紧的人物。哪有李诚形容的如此夸张?
“陛下觉得,臣为啥总能挣到钱呢?”李诚反问一句,李世民倒是没想过这个问题,就知道竖子花样百出,各种捞钱,看的很眼红。听到这个问题,李世民留神了,“嗯”了一声。
“那是因为臣的眼睛,总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商机啊。”李诚得意洋洋的炫耀了一句,其实就是想装个逼,殊不知小人得志的嘴脸落在李世民的眼里,这也是商机。“嗯,接着说。”李世民不动声色的挖坑,李诚得意的笑道:“陛下,这些工匠,别人看着就是粗鄙之辈,臣却看见了渭河边上的水车、磨坊等等。跟您举个例子,有了这些工匠,打造一组滑轮,一个人就能
提起三个人才能提起的重量。”
“嗯,再说。”李世民听着心里暗暗吃惊,脸上却不动声色。
“总而言之,这些工匠在臣的心目中,意味着效率,挣钱的效率。意味着,臣只要有点想法,他们能替臣实现,然后臣再去挣别人的钱呗。”李诚总算是说完了。李世民听到最后,心里很不爽,为啥?因为“李诚的想法”,在李世民看来,这才是最值钱的东西。所以,李世民看看李诚的脑袋;“朕有时候真的想砸开你的脑子,看看怎么长的?是不是跟别人的不一样。
”“别啊陛下,脑袋就一个,砸开就死了。臣可不想死,还指望在陛下创建的盛世里头,做一个快活的富家翁呢。”李诚赶紧送上马屁,李世民点点头,转身对大太监道:“派人盯着少府监这些工匠,以后自成
要用人,记得收钱。”
“奴婢记下了!”大太监赶紧答应一声,李诚见状立刻叫屈:“陛下,不带这样的。以后臣还怎么敢跟陛下说实话啊?”
李世民呵呵一笑:“不说实话?朕治你欺君之罪。”说完了,看见李诚一脸的苦相,李世民哈哈大笑,得意洋洋的背着手往前走。李诚依旧是一脸的苦相,眼神却闪动异彩。
大太监赶紧跟上皇帝,心里暗自盘算,这个李自成真不简单,不知不觉的,让陛下的心情大好。别的大臣,只是生硬的拍马匹,李自成却能用各种方法,影响陛下的心情。
“陛下等等,臣还有话要说。”李诚追上来,李世民停步回头:“说。”
李诚道:“陛下,臣要炼钢铁,需要石炭,陛下给弄一片地,臣花钱买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