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李宅,门口秋萍带人迎接圣驾,李世民抬手虚扶:“起来吧,以后朕再来的时候,带了身子的妇人,就不必迎接了。”
李诚的书房里,李世民交代一句,任何人不得入内打扰。只有两人的时候,李诚不紧不慢的给李世民泡茶,放在桌子上,笑道:“陛下尝一尝臣自己炒的茶。”
李世民端坐不动,拉着一张脸,冷冷的看着他:“理由。为万世开太平,这话是你说的。”
李诚叹息一声:“陛下,臣在朝在野,在可以为陛下做事。何必强调一个职务呢?”
李世民听了这话,脸色稍稍缓和一些:“朕不是昏君,自成亦非庸人。外间聒噪,过耳之风罢了。以自成的功劳,五品的官儿,已经有亏待之嫌了。”李诚听了点点头:“陛下言之有理,臣也有话要说。臣,如领一军,可为陛下冲锋陷阵,取敌之上将首级。如在少府监,臣可以为陛下挣钱无数,顺带臣也挣点小钱。在中书省呢?臣能干啥?每日案牍劳形
,文山会海?”
“一派胡言,中书省责任重大,关乎国家安定,案牍劳形,文山会海怎么了?”李世民怒了,吹胡子瞪眼。“陛下,臣在中书省能发挥的作用太少了。陛下,臣说话,陛下是要做天可汗的。大唐周边,还有高句丽不肯顺服,前隋未竟之业。西域,还有不臣之国。丝路并不畅通。西南,尚有吐蕃滋扰边境。”李诚
说着停顿了一下,看见李世民的脸色缓和,放心了。
“接着说!”李世民端起茶杯,轻轻的喝一口,味道不对,有点哭。放下杯子,回甘悠长。顿时又拿起杯子,轻轻的抿一口。
“战争,打的是什么?无非是钱粮。在朝为官,做一中书舍人,臣不喜也不擅长。但是让臣在别的部门,臣肯定能做出一番成绩。臣擅长农事,擅长经商,陛下不是不知道。”听到这里,李世民心里明白了。李诚是真的不喜欢中书舍人这个职务。理所当然的认为,他其实是不喜欢中书省这个工作环境。不自由是一方面,没什么油水也是真的。想到李诚还打算搞个农学研究所的
事情,李世民心里感慨不已。
一个官员,不惦记往上怕,而是惦记在基层做点实际的事情。比如,替皇帝挣钱,就算有点私欲,也是可以理解的。念及于此,李世民不禁悠悠叹息:“自成之心,难能可贵啊。”
“陛下过誉了。”李诚赶紧装一下。李世民摇摇头:“非也,满朝文武之心,半数如自成者,朕根本就不用为朝政揪心了。”
这个评价太高了,李诚没法接话。他的本意,就是想偷懒,顺便往家里多捞钱。
但李世民不这么想啊,满朝文武,谁能把皇帝心中那个“天可汗”的志向放在心里呢?谁会惦记着完成前隋未竟之业呢?又有谁会想过,战争打的就是钱粮,要帮皇帝挣钱呢?
“如自成任职少府监,欲从何处落笔?”李世民算是接受李诚的想法了,特意问一句。
李诚总算是听到了想听的话,脱口而出:“钢铁,国之脊梁也。”李世民听着心头一振,暗道:自成之类者,国之脊梁也。
李诚不打算针对魏征,前提是他不针对自己。所以,释放出善意。
对于自身,李诚有清晰的定位,就是一个历史上的小人物。野心这个东西真不是好东西。
正所谓爬的越高,摔的越惨。在这个封建君主集权的时代,除非你当皇帝,不然迟早被自己的野心玩死。就算当了皇帝,在李诚看来也不是啥好事。唐朝的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
君臣之间,皇族与士族之间,李诚希望存在一个平衡点。不管歪向哪一边,都不是好事。
现在看来,士族对皇权的约束力太过强大,所以李诚才会跟着皇帝混。其实,也没别的选择,毕竟他身后没有庞大的家族做后盾,孤身一人穿越唐朝,你算哪根葱?
还有一点,只要李世民在一天,李诚就不打算入朝为官。原因也很简单,贞观一朝,事情太多了。李世民的这帮儿子,就没个省油灯。打死李诚都不牵扯进储君之争中去。
李诚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不等于李世民就要放过李诚。“各位爱卿,自成才华出征,朕欲用其为中书舍人,各位爱卿,以为然否。”李世民素来赏罚分明,这就是要摆明了用李诚了。中书舍人这个位子可不简单,别看官不大,正五品上,那是能经常看见皇帝的
。类似于起草文件的秘书。
这个情况下,一干大臣自然没法反驳,李诚的功劳太大了,封个五品官不算啥。你要拿李诚有没有才能胜任这个位子来说话,李世民往你脸上丢一篇《爱莲说》。
“陛下圣明!”温彦博颤抖着附和,其余大臣一看,也都附和了。
李诚赶紧开口:“陛下,臣怕做不来这事情。”这是婉言拒绝的意思,知道大家都这么理解。不就是装个样子么,回头李世民强行启用,你也就顺水推舟了,了解。
但是李世民不这么想,他知道李诚是在说真话,毕竟李诚没跟他说过假话。其实是,李诚说了假话,李世民也分不出来而已。
“怎么,朕不配自成辅佐么?”李世民拉下脸来了,当着几十号重臣的面,就这么不给面子么?你小子,别过分啊。
众位文武大臣一看这气氛,不对啊。陛下一向宽宏大量,怎么为这点小事拉下脸呢?
他们还是不了解李诚,这货是真的不想做官。
“回陛下,臣这个人吧,说的好听一点,不愿意受束缚,说的难听一点,散漫惯了。中书舍人一职,太过重要了。陛下非要臣做官,也不是不行,要不在少府监给臣找个差事?”
一番话说完,李世民对这小子的反应是麻木了,其他大臣听啥掉了。中书舍人啊,你一个毫无根基的家伙,居然推掉这个机会?跟在皇帝跟前,以后提拔起来多快啊。
这人就是这样,你在皇帝跟前经常出现,自然就进入了皇帝的视线。一旦将来有机会,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有这么一个人。那些见不到皇帝面的人,有机会也轮不到你啊。
在场的各位文武大臣扪心自问,如果自己是李诚这个年龄,能坐在中书舍人的位子上,那心里是何等的雀跃。但是李诚呢,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