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客人也是个读过书的买卖人,一看装订好的书籍摆在书架上,当时也被镇住了。
拿了一本《三字经》先看一眼,然后眼睛就移不开了,一直到看完这个小册子,立刻问店铺里的伙计:“这书怎么买?”伙计笑呵呵的拿起一本书,指着后面:“这里有价格。”
客人低头一看,价格是二十文,真不贵啊。这么多字,要请人回去抄,怎么也得一二百文钱的,还要管两顿饭吧?等等,还有别的书,拿起来一看,《聊斋志异》第一册?新鲜,太新鲜了,赶紧阅读,站里面看了开头第一个故事,这客人就不行了,知道出大事了。再一看价格,这本要厚一些,卖五十文。可以肯定,只要读书人,看过这些书,就肯定会买。
“伙计,一样给我来一册,不对,这个《三字经》,我要一百册。”客人异常豪迈,尤其是《三字经》,对于他来说太重要了。带回去给族里的子弟开蒙用,简直就是功德无量。
第一个客人拎着一堆书出门的时候,对面的茶楼里,程处弼等人才算是出了一口气。李诚则是非常的淡定,这些书就算在现代,书店里也是要卖的。何况是唐朝人,不看就算了,只要你识字,你看了这些书,你就必须买回去看。就怕你不进门啊,进了门就会买,买了回去就是义务宣传员。
第一笔买卖开张了,秋萍收了钱,笑眯眯的送走客人。站在店铺门口,冲对面的茶楼送来一个兴奋的笑脸,然后握拳,紧紧的握拳。这里是我的买卖。话是这么说,大妇进门之前,秋萍是不敢也不会把书店的利润占为己有的。
李诚淡定的微笑挥手,秋萍转身回去。一个上午眼看就要过去了,第二个客人还是没出现。喝了一肚子茶水的程处弼,忍不住担心道:“哥哥,怎么没有客人啊?”
李诚扫他一眼:“怎么,担心不能回本么?”程处弼摇摇头:“倒也不是,只是跟家里人夸了海口,怕丢面子。”李诚看看其他三位,笑道:“你们呢?”三人整齐的点头。
这帮家伙跟着李诚合伙开店的事情,家里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只不过觉得吧,让他们去胡闹就是了,有钱开店,总比去喝花酒赌钱强吧。谁家也没指望他们能发财不是,唯一例外的就是程家,崔氏可是很看好李诚这个人的,可惜李诚一直没有登门,没机会推销自己闺女。
现在崔氏最期待的就是老程这个流氓快点回来,回头让老程强行给李诚塞一个闺女。
肚子都咕咕叫了,准备吃午饭的时候,四人却都没胃口。
就在李诚准备带着大家去吃午饭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大堆人,气势汹汹的杀向书店。
再怎么忙碌,李治的课还是要上,李诚只好每天抽出一个上午的时间,专门给李治上课。其实李诚很希望李世民不满自己的不务正业,然后给自己开除了。可惜,李世民根本没这个想法。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忠君之事了。李治也很欢乐,上午上课,下午自由活动。
李诚不在,秋萍对他有求必应,偷偷带着他去东市逛了一回。要不是怕去西市被李诚发现了,李治还想去西市看看呢。
这事情秋萍私下里还是跟李诚汇报了,李诚听了没说她,只是叹息一声,生在帝王家,荣华富贵唾手可得,注定缺少普通人的快乐。
秋萍不理解这个话,普通人的快乐很重要么?真那么重要,我能被爹妈卖了?
有工匠,有材料,李诚这里开足马力干活。开业前一日,李诚带着秋萍出门,到了西市的铺面前停下马车。秋萍下来看一眼道:“这便是李郎要开的书报店么?书是知道的,报为何物?”李诚笑道:“报,可以理解为报刊,报纸和刊物。你看看这里,觉得如何?”
秋萍一番打量,店铺不大,牌匾上蒙了红布,还没打开。迈步入内,很简单的布局。两排书架对立,边上一张桌子收钱。后面还有地方,都是工人干活的所在。前面卖书,后面制作。“看着挺好的!李郎带妾身来此,意下如何?”秋萍音乐的有判断,不敢肯定。
李诚笑道:“这便是给你准备的买卖,我家占了六成的股份,交给你来管理,股份算你的,留着防身之用。”秋萍一听这话,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感动的眼珠子红红的,如果不是在外面,这会就能抱着李诚一通胸蹭。
有了这个前提,秋萍再看这里,那真是怎么都是好的。这家店铺的本钱,是按照两千贯来算的,实际不需要那么多,李诚哄抬估价。但在秋萍看来,自己现在拥有这家店一千多贯的股份,一个妾的身份,进门的时候就是一顶娇子抬进来,如今却能拥有李诚名下最大的店铺产业,还有什么奢求的?
李诚带着秋萍往后面来,这里是印刷工坊,雕刻好的印版,在这里进行印刷。味道不是很好闻,但是秋萍丝毫没有感觉,李诚一番介绍,讲雕版的原理。秋萍一一记下不提。
装订好的书抬到前面的铺子里,一本一本的摆在书架上。书不是很多,主要是这年代的闲书太少,李诚又不打算弄一些正经的书,所以都得现写。时间有限,李诚只能先从一些传统作品下手。
《三国演义》是必须的,这种长篇大作,必须是分册出版,李诚弄了十册之多。不打算一次性放出去,先放第一册,然后每个月放一册出来,差不多能对付一年的。《东周列国志演义》的系列,《封神演义》,也是要抄的。算以偶算只有三册书,自然还是少了点,李诚又抄了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是要抄的。
李诚最大的遗憾,还是分身乏术,不然能抄的书还能更多一些,现在只能这样了。
其实李诚最想抄的还是《金pg梅》,可惜,背景是宋朝,实际上的是明朝,很多东西跟当下没法解释清楚,只好酝酿者,将来是不是重新仿制一本。要说能挣钱,还得指望这种作品啊。书上书架,整个书店一下就有了活力,抄好的稿子交给工匠去雕刻,按月出版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