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德素没想到李诚的要求就这么简单,几个工匠而已,这也叫事情?心里立刻觉得,李诚这小子不错,懂事,会做人。脸上立刻堆起笑容:“好说,小事尔,看上几个工匠,说一声就行。印刷之事,全仰仗自成了。”这称呼也变成了李诚的字,表示亲热。
“都是为陛下办事,凡事好商量。”李诚也是笑眯眯的回答,心道等将来吧,先记账。
一番较量之后,两边磨合的还算不错,李诚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三个问题必须解决,雕版,墨水,纸张。前面两个交代下去,照着李诚的章程,反复去做,不怕失败就是了。纸张的问题很麻烦,因为需要两种纸张,一种很薄,用于反贴写样,一种吸水,用于印刷。(印刷用的报纸是专用的)
造纸的工匠,少府监也有,不过唐朝的好纸张,主要产自四川。现有的纸明显不能用于印刷,那么只能单独造纸,解决这个问题。造纸污染的问题,李诚直接忽略了。
窦德素很配合,李诚提出解决纸的问题,立刻就解决场地和工匠的问题。首先要有水,没有水谈什么造纸?放在骊山脚下,李诚怕以后被李世民砍死,皇家园林被成啥样子?
所以,只能在城外,渭河边上找地方。问题又回到了少府监,窦德素这一次很果断,下令派人去河边建作坊。李诚特意请假一天,回家去处理一些事情。窦德素也很干脆的批了。
回到怀贞坊的家里,崔成正好在家。两人一碰头,崔成就开始叫苦:“没钱办不成事。”
李诚苦笑不已,恨不得一个人变化成两个来用啊。先让崔成带一笔钱去给若儿,解决秋萍的问题。然后爬墙头问隔壁,衣服做的如何了?解决了这两个事情后,李诚还要等那些回家探亲的老卒回来。
秋萍的事情解决的最快,崔成派人送个信,若儿就把秋萍洗白白,装车送上门。这女人最近生意火爆,长安城的权贵子弟,全都往她那跑。为了能见明月一面,撒钱入流水。也有不少人要做秋萍的生意,但是若儿都拒绝了,一直在等李诚的准信。
李诚可以让明月红遍长安,也能让别的女人红起来。平康坊之前最红的姑娘兰心放了话,对李诚扫榻相迎,只要愿意来,一切都免单。可惜,李诚就像失踪一样,好几天都没见着了,这不秋萍的心也悬着呢,就怕某个男人提起裤子就不认账了。
还有一点,秋萍也是个麻烦,那么多客人点她,若儿只能用李诚的名义拒绝。这样做很容易得罪客人,所以呢,李诚的钱一到,若儿忙不迭的送走秋萍这个麻烦。
李诚看见秋萍的时候,也没想到若儿如此干脆。只能感慨一句:从此走上了腐朽的道路。
城外农庄,给皇帝办事的好处显示出来了,少府监出人出料,李诚只要动动嘴,庄子的建设就有人做。建筑方面,李诚还真是个外行,所以不会废话太多,只是提一些简单的要求,带队的官员指挥一群工匠,进驻农庄动工。
拿了皇帝的好处,就得乖乖的干活。中秋三天假期一过,指望李诚帮忙的崔成,根本看不到他的人。一早就骑马出门,也不知道去哪了。
崔成只好苦逼的亲力亲为,指挥衙门里的小吏,四处宣传朝廷的政策。并确定了正式开始实施的时间,为九月初一。李诚在哪呢?少府监的工匠作坊内,对着一张木板呢。工匠多数不识字,很容易出错。一张雕版,错一个字就废掉了。
少府监尝试了几次,发现不断的失败,不得已派人来请李诚。可见这个事情,少府监是想抢一点功劳的。李诚来到之后,看了一眼失败的木板,也不批评,失败是成功之母嘛。这些人有点失败的经验,不是坏事。
监、少监都没在场,陪同的就是一个录事,可见李诚很不受欢迎。这是觉得李诚乱伸手了,对此李诚不以为意,就没打算跟他们争功劳。搞出印刷术,自己也有好处,至少能使用这些工匠为自己干活。
“纸笔伺候!”李诚看见桌椅,不用跪坐,心情很好,大马金刀的坐下,一声招呼。
雕刻以杜梨木、枣木、红桦木为板材,锯成一本书大小,水浸月余,刨光阴干,擦上豆油备用。李诚正好看过相关的资料,所有工序和要点完整的写出来(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查资料),交给负责官员,就不打算管了。
“先拿一些木板做实验,把雕工的技术练出来。”李诚还是提醒了一句这位录事,得到一阵感激后,李诚准备开溜,这位录事又道:“还有墨水的事情。”
听到这句,李诚很吃惊,看看这为录事:“你们都自己干起来了?”
这为官员低头不语,李诚叹息一声:“带我去看看,你们都是怎么弄的。”
换了一个屋子,里面有几个工匠,正在对着一张雕版商议。李诚进来,这些人立刻安静了。“雕版给我看看。”李诚也不客气,这个事情必须尽快办好,不然太耽误事情了。
拿过雕版,李诚看了一眼便道:“想法是好的,没成功也不是坏事。”雕版上黑乎乎的全是墨水,印出来的字也是一塌糊涂,李诚仔细查看一番后,也没有表态。转身对录事道:“回去吧,我还是写出来,你们照着去尝试。”
两人回到之前的屋子,拿起笔李诚在纸上写了三个字:仿宋体。这种字体成为印刷术的首选,是有它的必然性的。“以后雕刻,就按照这个字体来。”李诚随口一句,录事的脸都绿了。如今的长安城内,不知道李诚的人很少了。尤其是那些女人,不论大小,都想见一见李诚,能得到一首诗,证明自己的貌若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