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再回答了几个记者的提问便结束了是次的招待会,虽然她有安排一些酒水和点心供大家享用,但记者们都选择了火速回公司写稿子,务求在截稿时间前把文章送给编辑过目,排版然后投去印刷。
不出意外地,隔天记者招待会的消息登上了各大报纸——
《纽约时报》:“伊莎贝拉·布朗特:我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洛杉矶日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22岁希莱尔设计师设基金会助女性就职”
《芝加哥论坛报》:“她曾受性骚扰?希莱尔始创人成功背后的辛酸”
《纽约每日新闻》:“我们都委屈了她?伊莎贝拉·布朗特隐瞒性别的真正原因”
《路易斯维尔日报》:“威尔逊夫人:布朗特小姐是女性的榜样”
《纽约时报》作为传媒界的大佬,它的报道最为详尽,不仅把伊莎贝拉的说话整合了一遍,还适当的引伸出相关的时事话题,唤起社会对职场的性别平等及性骚扰的关注。
撰稿人比利·克拉森还指出:“伊莎贝拉·布朗特称品牌的名字叫希莱尔的背后原因是因为一位故友,她是布朗特小姐决定成为一名设计师的契机……”
不得不说比利·克拉森的文笔真的很好,把伊莎贝拉说的故事写得可歌可泣:两个情同手足的小女孩在年幼时作出了一个约定,然而女孩后来意外离世,为了纪念这名故友,于是她以对方的姓氏为品牌命名。
一般设计师都喜欢用自己的姓氏作为品牌的名字,所以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希莱尔的名字就是希莱尔,没想到背后还有这段动人的故事。
对纽约人民来说,伊莎贝拉已经是一名公众人物了,并且经过这次的屠版,增加了全国人民认识她的机会——无论你关不关心时尚,她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融入了你的生活之中!
因为伊莎贝拉不仅是设计师,还是一名知名的女权主义者,她出现在时事版的次数甚至比娱乐版还要多,像是她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被多次引用,引起了连番关于“公众人物是否有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讨论。
而每每谈及这个议题,伊莎贝拉都会被拉出来作为正面的例子。
基金会正式运行后,她还受到了多个妇女团体的公开表扬,指社会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公众人物为妇女发声。
总言之,经过了时尚游行以及记者招待会后,伊莎贝拉名利双收,如今的身价水涨船高,媒体一致认为她这场翻身仗打的很漂亮,公关手段被称为教科书级别,甚至被业界人士拿来研究和分析,更有人指出她的背后很可能还另有其人在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