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来旺搓搓手,降低声音:“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饭店里一些资深的员工都知道,这江老板上头有人,后台硬着呢。
饭店虽然挂着公家的牌子,但是我们私下里晓得,这饭店应该算江老板的私产。
那天你也见了,我们那楼气派吧?江老板自己掏钱盖起来的。
人家阔气着呢,当年盖这新楼,前后歇业两个月时间,员工工资一分没少给。
喜妹这运气好着呢,搭上江老板这船。
你不知道镇上多少人家,想走门路在里面谋份差事……”
沈来福皱着眉头问:“你一个月能拿多少工资?”
沈家一九七五年盖好房子,正式分的家,分家前,钱财基本交到大家长沈平那里,那时沈来旺每个月会交三十块钱到公中。
说到钱的事,沈来旺含糊起来:“还可以了,店里效益好,江老板每年都会给我们涨点。”
沈来福眉头皱的更紧了:照这样看,人家大老板,偌大一个饭店,不至于糊弄小姑娘的钱啊。关键是她肯定知道,就他们家,不可能拿得出那么多钱。
那么她定下着八百一个月的承包费是为何?
“你们饭店有多少员工?有拖欠过工资的情况发生吗?”
“饭店多少员工不是太清楚,但是我们厨房,包括厨师、打荷、勤杂工,有三十一人。服务员那就更多了,三楼包间都是一对一服务。
拖欠工资就更不会出现了,你问这个干吗?”
这下换沈来福不吱声了,沈来旺问:“你不会担心我们饭店亏损,然后喜妹小吃窗口干不赢吧?”
沈来福继续不吭声。
沈来旺气愤了,哪怕是他亲大哥,也不能容忍对方对他奉之为神一样的饭店抱以质疑和揣测的态度。
“你知道我们饭店最贵的一道菜佛跳墙多少钱一份吗?三十八快,每天限量供应二十份,现在都预定到十天后的,这还是夏天淡季来临的走量!”安城靠海,哪怕松洲县在安城的最北边,极品的海产品也是不缺的,关键是国宾饭店有最好的海鲜供应链。
沈来福烟斗都掉了:“你是说,你们店一天卖一份菜就能有八百块的进账?!”资本家也没这么厉害吧?
“八百块算什么!莲花河边一直通到县城的那条混泥土阔路就是我们国宾饭店出钱填的,钱多的去了!”填那条路,据说就是为了从县城乃至省城来吃饭的客人路上平坦些,少颠簸。
填进去的水泥石头渣子那真是海了去了,路面都抬高了一米多,再也不怕莲花河涨水。跑了两三年,路上连个坑坑洼洼都没压出来。
沈来福自然知道那条路工程耗费多少,当初他们都去做工了,工钱给的也高,但那明明是政府出资建的好吧。
“拉倒吧,牛皮吹上天了。像你那样说,那江女士还缩在这小镇上干嘛?早去县里、省里了!有那钱,首都都去的!”
“你小叔我呀得空就偷偷看着厨师们炒菜,想学点,那时候的老师傅心好,不太避讳着人看,可是太忙了,根本学不到什么。
七零年吧,老师傅被人抓去批斗了,因为他祖上做过御厨,后来就再没见过人了,听说投湖死了。
老师傅,别的不说,那手艺就是饭店的金字招牌,当时风声鹤唳的,主厨又没有了,我都担心饭店要倒闭。哪想隔天江先生就重新弄了一批大厨过来。
我也是因为这场事故摸到勺子的,可惜没有师傅教,都得自己摸索……
自江老板上台,这饭店留下的员工都是吃苦耐劳的,给的工资不低,还每年都往上涨。除此外每到夏季七八月,饭店的淡季时候,大家轮着每人都能休一个月的假,但是工资照样发。
你想这么好的待遇,可不比什么铁饭碗还抢手吗?
这些年,许多人挤破脑袋想在饭店谋份工作,特别是二楼三楼包间的服务人员,接触的都是达官贵人。
可是店里现在招人特别严格,就连服务员也会专门送到学校培训。你有这机会,你要好好干,勤快点就没错,以后挣得肯定不比石爱国少……”
“这个年月居然还有达官显贵?”沈喜梅也算是长见识了,在她的印象里,这年头应该只有艰苦朴素最光荣,有钱人都被扒皮了。
不过看了后面一些伤痕文学,安城这一片风声的确相对平和许多。
但是上辈子的她真没有想离她居住的地方附近有这样神奇的所在,好像后世电影里的和平饭店。
可惜,上辈子在这生活的最后六年她没有出过村,只知道再有一年半时间,沈来旺丢了工作,回到村里给办喜宴、丧事的人家烧酒席,但是因为石家针对,基本上没有人家敢请他,只得拿起锄头种地了。
想起石家的种种恶行恶状,沈喜梅动摇的心又坚定了,她不能做个小员工,必须自己做生意,挣大钱,早早带家人离开石家的恶势力范围。
国宾饭店是个天赐的好平台,她必须牢牢抓住,虽然想起这天价的承包费,对说服父母心里在打鼓。
果然,沈来福看了合约后,瞳孔挣得老大,再三确认八百块是一个月的承包费而不是一年的,心里只道:这怕是那位江老板糊弄小孩子的,并没有真的想让女儿参一脚生意。
看了眼眼巴巴看着自己的闺女,沈来福将几纸合约往床边木箱子上一扔:“你知不知道镇上粮站收稻谷多少钱一斤?”
沈喜梅摇摇头,她不太记得了,只记得在供销社里买铡好的米好像是一毛八一斤,还需要粮票。这就一毛八一斤的米家里都不舍得买,分的精细粮吃完就吃粗粮,好歹这年头家里粗粮是管够的。
“八分一斤!八百块钱能买一万斤稻谷了!”
家里总共不到六百块钱,是分家后,四五年时间一家六七个劳力做工分一点点挣出来的。
拿八百块去租一个月的铺子做生意,除非他疯了。
女儿想做生意,他是同意的,其实他心底一直有这么个渴望,但是他身上担负着一家老小的生计,不敢轻易妄为。
老一辈人都觉得种地是最可靠的,特别是最近有分开单干的苗头,大家都觉得好日子要来了。但是他知道,当初沈家盖那三十间房子,至少有一小半的钱是老五在饭店挣得。
老五一个挣得顶的上他们兄弟四个种地挣得还多,他们兄弟四个一向可是满工分的,尚且比不上老五。
可以想见,那比老五厉害的厨师能挣多少,那饭店的领导又能挣多少钱?
可是那些年不能做生意,再说,他也自觉没那个经济头脑,所以他老老实实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