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鞑虏的反应(二)

我们的1649 小样有型 1923 字 9个月前

这就对了,现在是要有秩序了,哪里可以乱抢?!看看他们感恩样子吧?!

但是,那些反军余孽们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

我大清取消了辽晌吧,也开科取士了吧,还袭明朝旧制,颁布了优免绅衿粮役的条例吧?

你们怎么就不臣服于我大清?!

怎么就能勾结海盗,伏杀我二十万大军!!

满朝上下无不议论纷纷,一时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这个事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人人惊慌。

当然,这个时候最核心的决定,也不会是这些人能知道的。

―――――――――――――――――――――――――――――――

再苛刻秩序也比没有秩序好。

当战乱慢慢平息后,当老百姓接受了剃易服后,生活又可以正常开始了。

京城外的麦子现在是绿油油的一片……空气中似乎可以嗅到馒头的香味了,虽然这还只是一种想象。

京城内也是井然有序。

几个城门处依然是人来人往。

百姓们也知道,那些拿着刀枪的鞑虏士兵也不是见人就杀。

还是在元朝时,那个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用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

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

这个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极具蒙古特色。

到了明朝时期,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

这时,它的建筑面积为62平方公里。

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在那面的世界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

到了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

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当鞑虏定都北京之后,他们没有能力做新版,只是沿袭明代格局。

但是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

他们把内城中的平民直接都赶到了外城,当然,这里的富户还是要留着一些。

这个时候,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

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

还是在1651年,开始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崇文门外,上四条胡同。

这里由于靠着内城近,而且又紧挨着花儿市街,所以是一个繁华所在。

两三年前吧,这里来了几个客商,他们带了一些新奇的货物,就租了一家商铺做起生意来了,起个名字叫清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