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安两家人,一早走,在中午以前到达省城。两家都有打前站的人,请他们到下处,再一一回话。
余家人回的话,是代余大人约好熟悉的官员们,再就已找到方姨妈,并无惊动。安家的人是回话找到方姨妈,并无惊动。
而方姨妈昨天告状的事,在省城已成头条新闻,大街小巷到处谈论。
妇人头顶血书,击鼓鸣冤,告的还是官员之子,引来全城的津津乐道。
余家父子就赶快去见相熟的书办,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们。已和安老太太说好,改为余伯南探视老太太,路遇表姑娘说给老太太掐香花够不到,余伯南为孝心一片同往香兰苑,苑中无人,表姑娘逼奸于他,余伯南不从,表姑娘讹诈。
他们一下午把所有认识的人全见了一个遍,所有人都是一个说法。
“不相信你儿子是这样的人,而昨天消息出来,见过那方邵氏口齿狠俐,句句想置你父子于身败名裂之地,一看就不是良善之人。这事儿明摆着,她无钱无势,女儿名声也不要,是块臭石头。你们还当自己是光洁好鸡蛋,鸡蛋和石头碰,注定你们吃亏。既然肯纳为妾,她女儿终身有靠,她再告就是讹诈!”
余伯南如梦初醒,他可不就是当自己个光洁好鸡蛋,岂能接纳方明珠那种人?
和父亲走出最后一户人家,余伯南感慨道:“世事皆学问啊。”
“你知道就好,”余大人依然还没有好声气。
余氏父子出门,安老太太和余夫人也没有歇着。她们径直去到方姨妈住的地方,见是一个小客栈,离衙门最近。
客栈的人听说是找她的,就带着过去。方姨妈正好开门往外走,见一行人服色鲜明的过来,张眼一看安老太太也在,方姨妈张着嘴愣住。
安老太太的到来,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她本抱着余家的人找来,就大闹一场,在全城为他们扬扬名。可老太太亲自来,方姨妈羞愧难当。
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她也应该知道多少会影响到安家几分。
余府一家三口回味这话,半晌没有说话。三个人各自心思,余大人以前就景仰安老太太,以男人的角度来看,老太太数十年撑起安家并不容易。此时他想到方家的出这件事,辜负安老太太一直待她的好心,老太太还能心肠徐徐地谈论这件事,并无焦躁,就更为佩服。
余夫人则百味杂陈,老太太表露出来的宽容和处理这事的胸怀风度,让她躁也不是,羞也不是,嫉妒又知不应该,如熨在炉上的烧饼,说不出来的难过。
宽容与气度,对于如余夫人之流爱争一口气的人来说,是她们不能理解的事。也许转脸儿她又会说安老太太软弱懦弱,虽然她明明知道她说得不对,对方不是那样的人。但此时换成她是安老太太,准保跳脚八丈高,把方氏骂到狗血喷头,然后气汹汹除了凶,别的实际办法就再也没有。
余伯南则深刻的上了一堂课。他先想到论语上曰:君子务本。君子致力于事情的根本,也可以解释君子只做有道理的事,本分的事。他大彻大悟的明了,他错了!
然后他又想到别的子曰,这一想更是大汗潸潸而下,没有一本书上的道理,写得不是宽容处世,谨慎立身。
再联想到安老太太适才对自己的行礼,余伯南此时痛悔昨天晚上自己过于气愤,只想到出气去了,没有把这件事正确对待。
随着冒出来的汗水,余伯南又冒出一句话:“我当办好这件事!”
房里另外几个人全望向他,安老太太欣慰地道:“只要你这样想,这件事等于平息。”余大人也点头。
余夫人又不服气上来,怎么老太太说什么就是什么。她小心地问:“方家的她肯?”
“她不是告了官么?”安老太太含笑。
余夫人又糊涂了,还是听不明白。
老太太心想这个人和方家的没区别,一样的银样蜡枪头。但是解释道:“当官自然官来判!”
“是是是,”余夫人又惊喜了,站起来心花怒放,面上的那一记巴掌在红烛下闪动,她开心地叫出来:“我这就准备银子,明天往省城去送人。”
余大人呆呆看着她。
余伯南呆呆看着她。
安老太太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