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休璟的官职可不好说,他乃是凭军功一级一级升上来的老将,除了凉州都督外,还是司卫卿,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秩三品。
这又要升官,又不使唐休璟的实权削弱,可就难了。有资格建言的就是几位宰相,狄仁杰重病,其他人的才干都非常一般,一阵拿不定主意。
武则天往四下里望去,皱眉道:“既然众宰相还要深思熟虑,那就……诶?”
她本来想说,那就太子显说说吧,可是举目望去才发现,本来李显应该在的位置,现在是空空如也!
武则天道:“嗯?太子何在?”
“没看到太子啊!”张昌宗眼珠一转,趁机拱火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恐怕是太子不想来了。”
“为什么?”
“您想啊,殿中侍御史王晙今天刚刚上任,他要是弹劾魏元忠,太子殿下是帮魏元忠说话还是不帮?帮了,他敌得过王御史那张利嘴吗?不帮,又难对手下人交代。”
武则天虽然不太信武三思的话,但仔细一想,李显还真没别的理由不来,沉声道:“高力士!”
“在!”
“你带人走一趟,务必把太子请来!”
“遵旨”
咚咚咚
高力士刚刚领命而去,还没出殿门呢,忽然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传来。
紧跟着,太子李显的声音在殿外响起,道:“儿臣李显求见圣人。”
“进来!”
“是!”
太子李显进了殿内,大家一看可傻眼了,原来此时的李显,竟然没带帽子,发髻松散,一身黄袍上沾了不少尘泥,脸上甚至还有道道血迹。
张昌宗揶揄道:“太子殿下,您怎么这么狼狈呢?难道是临来的路上,遇见狗熊了么?”
张昌宗这话可真够损的,李显在重重护卫下,若是打不过狗熊,那岂不是连狗熊都不如了么?
李显连连冷笑道:“姓张的,若你承认自己的手下是狗熊,那本太子无话可说。”
“什……什么意思?”
李显也是豁出去了,跪倒在地,道:“启禀圣人,儿臣今天来奉天殿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小太监。他传您的旨意,让我去青思殿等候。儿臣见圣旨不是假的,就领命而去,结果中了刺客的埋伏。若不是我的侍卫长春子道长武功卓绝,舍命相救,儿臣就得死在那里!”
顿了顿,他连磕了几个响头,道:“世间能矫诏者,又有几人?还请圣人为儿臣做主啊。要不然……不然……请赐孩儿一死!”
{}无弹窗
事实上,崔耕对此事还真是毫无把握。
因为,在他的脑海中,由于某种莫名的原因,竟然完全没有后世对吐蕃的记载,也只能听天由命。
幸好,这种煎熬并没有持续多久。
半个月后,管家崔有福兴冲冲地来到崔耕的书房,道:“崔考功,大喜,大喜啊!”
“哦?喜从何来?”
“咱们赢了!刚才凉州都督唐休璟露布飞捷,吐蕃大将麹莽支攻打凉州,兵至洪源谷,打算围攻昌松县。唐将军亲自披甲上阵,跃马冲杀,六战六克,斩首两千五百骑,筑京观一座。整场大战我周军仅损二百零八人,伤五百三十六人!”
“真的假的?太好了!”
崔耕一听这话,就知道稳了。吐蕃地广人稀,要筹集一场大战的兵马,没那么容易。
算算日子,应该是吐蕃使者刚回去,吐蕃就立即发兵。如此说来,这些兵马肯定是吐蕃的精锐。斩首两千五百,杀伤得在七千之数,这回吐蕃军完全称得上伤筋动骨。
经此一败,原来志得意满的吐蕃小赞普肯定被吓破了胆,至少几年内,再也不敢挑衅大周了。
崔有福道:“当然是真的了。老奴可是听说了,朝廷收留论弓仁,都是您的主意。您立下如此大功,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啊。”
“不会吧。”崔耕有些犹豫道:“我这刚当上六品的考功员外郎没多久呢,能马上就再次升官?再说了,我这考功员外郎的职司至关重要,给个一般的四品官都不换,有合适的职司吗?”
“那您就别管了,张常侍自有安排。”
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崔有福许下诺言的第二天,朝廷传旨的宦官就到了。
崔耕领到了一个新职司——“尚书左司郎中”
这个官职可厉害了,按照朝廷法度,朝廷实行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就是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六部,就是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和刑部。但是,这六部并非和这三省是平行关系,而是直接隶属于尚书省。
尚书省怎么管理这六部呢,就分出了左右司。而这左司,正是尚书省专门管理吏部、户部、礼部的部门。
完全可以说,尚书左司郎中,是大周朝廷最核心的官职之一了。
当然,要从争权夺利的角度来讲,这个官职未必比得过吏部考功员外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的话,张昌宗的目的也并不难猜——他所谋者大,恐怕是想在合适的时候,直接把崔英提拔为宰相。
光阴似箭,眨眼间,又是三个月的时间过去。
在这段时间里,崔耕怕被张昌宗发现什么异常,只是通过韦什方和李显交换了意见。
似乎是因为武三思被调走,李显对兵谏的信心小了些,只是告诉崔耕要等待时机。
王美芳给崔耕生了个男孩,现在已经四个月了,崔耕只是得到消息,没有亲自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