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孙刺史请!”
在崔耕引领之下,人们来到一个小院内。刚一打开院门,顿时一阵“唧唧唧”的声音传来,嘈杂无比。
放眼望去,更不得了,但见院内放了数十只竹篓,每个竹篓中都有数十只小鸡,拢共加起来,至少逾千只!
这年头鸡鸭都是百姓散养,范光烈看得都有些眼晕,问道:“怎么会有这么多小鸡崽儿?这都是你买的?”
崔耕道:“定州这地界儿,本官就是想买,也没地方卖啊,当然是我命人孵的。”
“孵的?”孙、范几人诧异至极。
尤其是范光烈,他对家畜养殖方面多少比孙彦高要懂得多。他明白,孵小鸡这种事儿,不是说主人想孵就孵的,得人家母鸡有那个意愿。你就是威胁母鸡,它也听不懂啊,这种事情只能顺其自然,强迫不来。
一下子孵出这么多小鸡,那博陵崔氏得有多少母鸡啊?
更令他奇怪的是,博陵崔氏养这么多母鸡或者小鸡干啥?这和崔耕收拢那些山贼,又有何关系?
崔耕看出他们几人的疑惑,悄悄揭开了谜题的一角,道:“实不相瞒,这些小鸡并不是母鸡孵化,而完全是靠人工。所以,只要有足够的鸡蛋,本官是想孵多杀小鸡出来,就有多少。”
“还有这事儿?”范光烈更懵了。
崔耕这个人工孵化小鸡崽儿的法子,自然是超越这个时代的。
他的法子既不复杂,也完全没有技术上的难度。
只要找一个水缸,往水缸里面倒入五十到七十度的温水。这个温度区间非常大,差不多就行了,也不用什么计量温度的工具。
然后,在水缸外面覆盖上用一层厚厚的棉被用来保温,再将三四十枚鸡蛋,放在一个薄薄的铜盘上,悬挂在温水上面。
最后,再在水缸上面覆盖上棉被。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每两三个时辰,将鸡蛋翻动一次。每天将水缸里面的水换一次。水不用全换,保持温度即可。
约莫二十一天后,小鸡就能破壳而出了,成活率当在五成以上。若是熟练之后,这个概率提高到八成!
崔耕也不隐瞒,简要地将孵小鸡的法子说了一遍,听得众人啧啧称奇。
崔耕最后说道:“至于本官收拢这些贼人为崔家奴婢,就是为了照顾这些小鸡。”
“不会吧!”孙彦高惊道:“这可是一千多贼人,哦不,一千多奴婢啊,那得养多少小鸡?”
“至少总数在百万只以上,要不怎么能对得起他们的工钱呢?”崔耕道:“下官此举,也并非单单为了赚钱,还有其他的缘由。这个缘由可是事关你孙刺史的脑袋,我崔某人的前程!”
“啊?还关我事儿”孙彦高一听之下,不由关心了几分。
崔耕道:“当然,还记得陛下前些日子的那份圣旨吗?说是明年很可能发生一场大蝗灾,所命你我二人为五州除蝗使。若是治蝗不利,便摘了你孙刺史的脑袋,革了我崔某人的乌纱。不知道孙刺史还记得否?”
“啊?记得记得!”
事关自己的脑袋,孙彦高当然记得,突然,他有点反应过来了,问道:“难道说崔长史,你是准备蓄养百万鸡崽儿,以待来年万一发生蝗灾,准备用这些鸡来灭蝗?”
崔耕嗯了一声,赞许一句孙彦高都不忘挖苦范光烈,“孙刺史果然目光如炬,难怪范参军这么大一把年纪了,还是七品参军。就知道给别人扣帽子,心思全用在害人坑人的事儿上了,这仕途上又怎能精进呢?”
范光烈刚缓过气来,又听挖苦,气得面红耳赤,哆嗦着嘴唇道:“欺人太甚啊,简直是欺人太甚啊!”
孙彦高正在灭蝗的事儿头疼呢,哪里还去管范光烈受不受委屈?
一听崔耕这话后,当即大喜道:“原来如此,崔长史一心为公,说起来,本刺史还真是错怪你了!”
在除蝗这个事情的立场上,显然孙彦高和崔耕是不会撕逼的,因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政治利益。
倒是过了好一会儿,范光烈突然狂笑不止,笑得上气不接小气,有点丧心病狂啊!
“哈哈!崔二郎啊,上得山多终遇虎,夜路走多了必见鬼,终于被本官抓到小辫子了吧?”范光烈突然得意地道:“人家蝗虫是会飞的,还能乖乖站在那让你吃?就算你能蓄养上百万只鸡,又能如何?你家的鸡还能飞啊?还有最关键的……”
范光烈突然走到孙彦高身边,低声说道:“刺史大人啊,崔二郎肯定是要害你啊,您想啊,明年若真闹了蝗灾,便是大灾之年!那大灾之年百姓最缺的是什么?是粮食啊!可这崔耕倒好,竟然还要拿宝贵的粮食来喂鸡,您说,他到底是何居心?这不是要害你,是什么?”
孙彦高听完也是一愣,皱着眉头托着下巴,思虑一番,沉吟道:“呃,这大灾之年若是真的还用粮食来喂鸡,那便是从灾民口中夺粮啊,到时候让人参上一本,圣上必然还是会治罪你我的啊,崔长史!”
{}无弹窗
这卧虎山下来从良的一千山贼,根本就没什么见识,什么战斗力啊,纪律性啊,都是极差的。
这帮怂匪一眼正前方大队骑兵围拢过来,顿时惊叫声声,乱作一团。
宋根海和封常清等人足足收拢了好一阵,才消停下来。
“姓范的,你觉得这帮小蟊贼也能造反?”
崔耕指着身后这帮衣衫褴褛的山贼,冲范光烈嗤笑道:“你是白痴弱智呢,还是弱智白痴呢?”
范光烈冷笑道:“是不是谋反,你说了不算,朝廷律法才说了算!想当初大唐勋国公张亮,虽无反迹,却因有养子五百人,被太宗皇帝判了谋反之罪,抄家灭族。我大周承袭唐制,说你谋反,不冤枉吧?”
“少你娘的跟我这儿摆弄这些文字游戏。”崔耕看着范光烈这张阴损的面容,就没什么好感,径直骂道,“私蓄义子,以恩义相结,那当然是图谋不轨。但这些人并非本官的义子,而是一些被饥民而已。本官导其向善,有何不可?”
如果崔耕三言两语间就能败下阵来,范光烈也就当不得“内斗内行”的称号,更当不得孙彦高的幕僚军师了。
他稍一沉吟,便阴阳怪气道:“哦!原来他们是饥民啊,崔长史赈济饥民,悲天悯人,下官佩服!不过,嘿嘿……擅赈饥民,收买人心,这不是图谋不轨是什么?”
说到这儿,他冲身后不远处的定州司马李夏叫道:“李司马,劳烦你调遣些军士过来,将这些饥民看押起来做人证,我倒要看看,崔长史准备如何对朝廷解释!”
擅赈饥民,这个罪名可不轻!
在封建社会,不是你想做善事就做善事的。道理很简单,你活人无数,登高一呼,万众响应。接下来,是不是该准备扯旗造反了?
来俊臣就有个小弟叫王弘义。这人起家发迹跟来俊臣一样,靠得就是揭发别人造反。有一日,他看见坊间有一个老头给自己做功德,免费请和尚和乡邻们吃饭,俗称“邑斋”。
结果,王弘义就揭发他借行善之名,行笼络人心,图谋不轨之事。最后,诬蔑得手,揭发有功做了官。而那个行善做邑斋的老头,则被抄家灭族。
这是在本朝有迹可循,有例可搬的。
如果严格追究起来,崔耕这件事儿的性质,可比那个老头儿重多了。
而且范光烈知道,崔耕的死敌来俊臣现在为洛阳令,正等着抓崔耕的小辫子呢!
他只要把这个案子捅上去……肯定能坐实,到时候崔耕必无幸理!
想到得意处,范光烈脸上已经尽泛笑意,“崔长史啊,当初你在黄城村可是威风的不行,受了范某人无数的响头,今天我就要让你连本带利的还回来。哈哈!哈……”
崔耕却是平淡至极地看了他一眼,“范光烈,你有病吧?”
说着,崔耕不慌不忙地从马鞍上的布包之中,拿出来一个黄布包裹。
然后将包裹打开,里面是一沓厚厚的文契,说道:“范光烈,你睁开你对死鱼眼看看,这是什么?”
“这,这是什么?”范光烈也很意外崔耕的淡定。
崔耕一使眼色,封常清催马上前,接过一张文契,高声念道:“立卖字人何五丰,男,三十二岁,定州鼓城人。因家贫难以自立,愿自卖自身于崔耕为奴,身价钱二十贯。卖身以一年为限,一年以后奴婢可以用原价赎身。……”
很显然,这是一张卖身契。
大唐(武周)年间的社会划分,大概就是士农工商奴,这个奴,指的就是奴婢。
待封常清念完了,崔耕才道:“范光烈,听清楚了没有?这些人都是自卖自身给本官为奴婢的,有何不可?”
“什么?卖身契?这些都是你的奴婢?”
范光烈心里这个气啊,“崔长史,你这是糊弄谁呢?”
他听完卖身契的条款之后,顿觉有一种智商被侮辱的感觉。
崔二郎居然以二十贯钱的高价买这些蟊贼为奴婢,而且还不是终身契!以一年为限,一年以后奴婢竟然可以用原价赎身。
好吧,这两条,他还能接受,毕竟可以解释成崔耕心地善良,不忍苛奴婢。
但卖身契的后面的几条算怎么回事?每天只需要工作五个时辰,每旬休息一天,每个月薪金一贯,禄米四石!
范光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哪里是奴婢的待遇?这根本就是参照着大周九品官的待遇来的!
这尼玛是买奴婢吗?简直是买官家老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