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拿下聚宝盆

奋斗在盛唐 牛凳 3933 字 9个月前

陈三和随手弹出了一枚泥丸,险些落在姚度脸上,惹得姚度一阵恶心。

陈三和又说道:“封侍卫不也说了嘛,咱们啥时候见崔县令吃过亏?这赔本的买卖硬要去做,这不是他的风格,是抬杠嘛。所以啊,怎么着,本县丞也得跟上一笔!”

“这也行?”姚度眼珠乱转,讪讪地对崔耕道:“要不,卑职再加……五十贯?”

崔耕耸了耸肩,道:“随你便。”

众人说完了保障湖之事,接下来自然要解决眼下崔耕最为棘手之事——如何搞定那些钉子户!

一番讨论下,大家一致同意,先难后易,搞定难搞的,剩下的那些自然就会望风而拆了。

宫家、般若寺和薛有福,是这些钉子户的主心骨。只要把他们解决了,其余十余家就会人心涣散,再也不足为虑。

不过,这三家到底该先对付哪家,众人却有不小的分歧。

周兴认为应该先对付宫家。

他认为宫家的宫正宗虽然是肃政台的监察御史,在官场上有些影响力,但这既是宫家最强的一点,也是宫家最弱的一点。

道理很简单,因为宫家阻挠罗城的修建,就耽误了天下豪商们发财,就得罪了那些豪商背后的高官贵戚。

监察御史虽有弹劾百官之权,但宫正宗的品秩不高,若想继续在仕途上有所进步,就不该为了这点小事儿而树立这么多无谓的政敌。

所以周兴认为,拆迁,应该从宫家第一步入手。

而封常清则意见相左,他建议先对付般若寺,毕竟按照规矩,般若寺中所有僧人,江都县衙都有权管辖。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夺了某僧的度牒,强令其还俗。

只要恩威并施,不愁那群和尚不就范。

唯一可虑的是,般若寺的方丈本因和尚,会不会拿京城的神秀和尚来压人?但神秀今年都八十八了,时日无多。为了般若寺的前途着想,不到万不得已,本因和尚应该不想和地方官府弄得太僵。

很快的,这些人就分成了两派,继续争论不休。

良久,崔耕忽然展颜一笑,道:“奇怪了,总共是三大钉子户,怎么就没人提那个薛有福呢?”

“这个……”周兴提醒道:“薛有福倒是没什么,不过一管家罢了!但他的主子鄂国公薛怀义可不好惹。到底如何对付此人,咱们还须小心谨慎,从长计议。”

封常清亦是点头赞同道:“依卑职看,的确不能妄动薛有福家。若想强拆薛家老宅,最好是让薛怀义发话。要不……您派人去京城,让上官舍人想想办法?”

崔耕道:“薛家老宅,的确不能妄动。人自然是要往京城派的,但不是去找上官舍人想办法,而是……”

“而是什么?”宋根海性子急。

“好了,这个就不跟你细说了。”

崔耕没有答他,而是轻舒一口气,缓缓道:“说实话,无论是让宫家迁祖坟,还是让般若寺迁庙,本县都着实没什么把握。唯独这薛家祖宅么……可以先动一动!”

好吧,周兴和封常清建议得那么热闹,崔耕都没有采纳,愣是自己个儿早有了主意。

{}无弹窗

张潜这老狐狸能红口白牙说出这番话来,显然已经做好了被崔二郎狠狠敲一笔的心理准备。

谁知崔耕却没有狮子大开口,要求之低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什么?你要扬州城的护城河?你要那玩意有什么用?”张老头目瞪口呆。

崔耕唔了一声,点头道:“确切地说,是护卫扬州城的两千亩保障湖。张刺史大可放心,别人出多少钱,下官就出多少钱,决不让张刺史为难。”

“这…不是钱的事儿。”张潜大为费解,说道,“关键是你要保障湖有啥用?此湖东边连着京杭大运河,西边接着扬子江。若是填湖造地,那得多大的工程?耗损银子不知凡几,那就是个无底洞啊,你能有什么赚头啊?”

崔耕笑道:“大人您想哪去了?下官就是单纯地想要那个保障湖,绝没填湖造陆之意。当然了,保障湖边的五丈之地,您也得一块儿卖给下官。”

保障湖是活水,水位高的时候,会淹没周围的部分土地。按照惯例,如果卖湖的话,这些土地会一并发卖。崔耕的这个要求非常合理。

“敢情你是看上保障河沿岸的五丈地了?”

张潜仔细盘算了一下,摇头道:“不行,保障河畔的五丈地,值不了多少银子。这样吧,老夫好人做到底,保障湖沿岸的十五丈地都一并卖给你。至于具体的价格么,你去跟韦凑商量吧,老夫就不掺合了。”

张老头这是给了崔耕一个上下其手的机会。

倒不是张潜宅心仁厚,大发善心。而是打心底里对崔耕过意不去,多少是个补偿的意思。没办法啊,他刚才所说的这十几家钉子户都颇有跟脚,有几户的背景之深和靠山之硬,张潜都难以拂动。他估摸着,要想摆平这帮该死的钉子户,崔二郎不破费一大笔钱财,决计是办不到的。

合理的强拆支出,江都县衙可以找刺史衙门报账,但那些钉子户狮子大开口下的不合理支出呢?张潜心中默哀,也只能是崔耕哑巴吃黄连,自己掏腰包了。

“有刺史大人这番话,那强拆那几家钉子户的事儿,下官就应下了。韦参军现在人在刺史衙门里吧?”崔耕问道。

张潜唔了一声,冲堂外的方向指了指,道:“韦凑今天当值!”

“得嘞,赶得早不如赶得巧,下官这就去找韦参军敲定这事儿。”

趁热打铁,崔耕道别了张潜,拿着鸡毛当令箭,直接出大堂去找了韦凑。

……

约莫过了半盏茶的时间,韦凑进来寻张潜,回禀了崔耕与他的商谈内容。

令张潜很意外的是,保障湖和湖畔十五丈地的价格,崔耕不仅没有趁火打劫压低价钱,反而比市价还高了两成。

而且崔耕很聪明机警,奉行官员不得在辖区内经商的律条,没有在契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而是将保障湖落在了崔秀芳的名下。

跟糖霜作坊和毡帽做法的手法同出一辙,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两个作坊的背后有崔耕的份子,但对外,那些份子都是崔秀芳的,与崔耕完全无关。

这在官场中是较为常见的避嫌手法,也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在张潜的询问下,韦凑将崔耕给出的保障湖售价报了出来,惹得色老头一阵眉头紧皱,奇疑道:“怪哉!接了老夫这么一桩天大的麻烦,却连送上门的好处都不要,出的价反而还比市价高两成。这还是老夫认识的那个斤斤计较崔二郎么?你说,他到底是图什么呢?”

韦凑也莫名其妙,疑道:“兴许是……想讨大人您欢心?”

“不像,不像!”张潜连连摇头,道:“崔二郎若是真想讨老夫欢心,就不会跟老夫讨价还价在这儿磨牙了。再说了,他真正的靠山是上官舍人,没必要在老夫身上下如此重本!”

“那老大人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