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雨中跪听旨

奋斗在盛唐 牛凳 3383 字 9个月前

后来,又表彰了几个禁屠令执行较好的州府,甚至点了当地主官的名字。

听起来,这哪里是给崔耕私犯禁屠令降罪的圣旨,完全就是一份关于天下禁屠令的总结报告嘛。

直到所有人跪得腿脚都有些麻木之际,圣旨中才终于提到了崔耕:“朕禁屠宰,吉凶不预。然卿为一地父母,纵是接风之宴,大灾狎妓,亦有不妥。着罚俸三个月,钦此!”

啥?

罚……罚俸三个月?

这就是武则天亲自下旨给自己降得罪?

不仅崔耕,在场所有听了这道圣旨,上至武攸绪,中至孟神爽,下至周边的吃瓜群众,所有人都彻底懵圈了!

“朕禁屠宰,吉凶不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朕这屠宰令,也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执行的,比如办喜事和丧事就可以例外。所以,崔耕为这接风宴,杀了羊,宰了鱼,完全不算违令。

但之前颁布天下禁屠令的时候,没说喜事丧事可以杀生待客啊。

这不是降罪圣旨,更像是临时为禁屠令打的补丁啊!

至于惩罚崔耕的理由,竟然也不是私犯禁屠令杀生,而是以大灾之年(扬州旱灾),身为一县父母官不应狎妓为理由,象征性地给崔耕罚俸三个月!

妈的……孟神爽的脸都绿了!

咱大周六品官的俸禄,一个月是钱啊……两贯钱!,三个月才六贯。

这点钱别说崔耕了,扬州随便一户人家,都不带放在眼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是武则天的亲儿子忤怒了她的旨意,也是说宰就宰毫不客气吧?

崔耕到底何德何能,得天子如此偏袒啊?

而且孟神爽还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因为崔耕私犯禁屠令这事儿,天子还亲自为禁屠令打了个补丁,允许天下百姓在什么情况下杀生。这尼玛不是变相地帮崔耕又刷了一波声望吗?

若非是他,这禁屠令的补丁何时才会出来?

天底下人能吃上肉,他妈的,莫不成还要感激他?

猛地,孟神爽依稀想起当日宋理明给自己通风报信时,崔耕曾在杨四娘家酒后说过大话,说整个扬州及淮南道的百姓,都会为他感到高兴。

如今因为他,禁屠令的补丁一出,天下人岂止是高兴啊,简直是对他感恩戴德啊!

难道这姓崔的未卜先知,早已预知吉凶祸福了?

孟神爽眼神突然闪落在坑穴坟茔的那堆杨氏白骨,想起他嗤之以鼻的冤魂托梦,因果循环之说,没来由地,他打了个冷颤。

他良久无语,怔怔出神。

此时,太监宣读完圣旨之后,亲自上前搀扶起安平王,将脑袋上戴着的斗笠很是潇洒地一摘,露出一张满是讨好的笑脸来,问道:“安平王,可还认得奴婢否?”

{}无弹窗

武攸绪看了崔耕一眼,安慰道:“崔县令放心,如果陛下怪罪下来,本王一定上表帮你说话。”

崔耕回身拱拱手表示谢意,却没有说话。

其他在场的扬州官员,望向崔耕的眼神,多数也是略有同情。

本来嘛,一场及时雨解了扬州旱灾的燃眉之急,崔耕在江都县百姓心中的声望一时无两,接下来正是大展拳脚作出一番政绩的时候。

偏偏这个时候,长安降罪的圣旨来了!孟神爽上报朝廷,关于他私犯禁屠令之事,看来是惹得天子震怒了,不然圣旨也不会来得这么快。

可惜了,接下来别说治出一番政绩了,能不能保住江都县令的位置,都两说啊。

崔秀芳不好说话,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以示安慰。

崔耕对她露齿一笑,低声道:“没事,该来的终究要来,我早有心理准备,只不过没想到圣旨来得如此之快!”

说得倒是轻松,说明心中还是有所倚仗的。毕竟依着他在“荒唐大梦”中所见,孟神爽若是单单想用禁屠令来大做文章,恐怕是难乎其难。相反,还有可能成全了自己莫大的名声。

但俗话说得好,女人心海底针,而且这个女人还是个一国之君,君心更加难测。

武则天既是女人又是帝王,鬼知道她是在一种什么心情状态下,收到孟神爽状告自己私犯禁屠令的条子呢?

万一收到条子的那天,赶上她老人家心情不好,正想找个人撒上一通邪火呢?那可能就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了。

一想之下,崔耕多少还是蛮忐忑的,不知道这圣旨中到底传来了什么天子旨意。

此时,那个尖利的声音已然靠近,不断喝道:“快!快!谁敢挡了某家的路,小心你们的脑袋!十万火急!谁快带某家见江都崔县令?”

“这个阉奴,还挺横啊!”武攸绪冷哼一声,冲外围侍卫喊道:“来人,将那厮给本王带过来!”

“是!”

功夫不大,一个头戴硕大的斗笠,身着蓑衣之人,被几名侍卫带到了武攸绪的近前。

“奴婢参见安平王!”

“起来吧。”

等着那头戴斗笠的太监起来,武攸绪就劈头盖脸问道:“本王问你,这圣旨可是因为崔县令私犯禁屠令之事而下的?”

太监道:“正是哩!”

“胡扯,一个六品县令犯了禁屠令,何至于让陛下亲自下旨降罪?依照朝廷惯例,像崔县令这种地方官员无论是功过赏罚还是升迁贬谪,应该都是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司负责,怎么需要陛下下旨?你真当本王不通朝政?说,是不是你这阉人弄权,想要下来地方借机勒索?”武攸绪大喝道。

“我的天,这可是冤死奴婢了!”

那太监冒雨前来宣旨,本就一身狼狈,现在被安平王武攸绪这么一说,真是委屈啊,不过又不敢冲武攸绪发货。他只得耐心解释道:“奴婢可没那个狗胆,安平王说得没错,依照往常,的确应该是尚书省吏部考功司下得赏罚升贬行文。可这次,确实是陛下亲自下的旨意,对崔县令进行责罚。”

“那陛下因何破例?”

“因为陛下说,此事关系到天下禁屠大计,陛下认为应该明文下旨,以儆效尤!”

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