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长安风波起

奋斗在盛唐 牛凳 3681 字 9个月前

{}无弹窗

扶桑不仅皇位继承制度与中国不同,连皇位的交接过程也与中国不同。

中国的老皇帝死了,马上就是继承人在灵前即位,成为新皇帝。然后,先发喜诏宣布新君即位,再发丧诏,宣布老皇帝已经龙驭宾天了。

整个皇位的接替过程,堪称无缝对接,这就是所谓的“国不可一日为君”。

但是,扶桑不同。

人家的新皇帝死后,继承人并不能马上登基,只能暂时“摄政”。什么时候把老皇帝的丧事办完了,什么时候新皇帝才能登基。

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一年之久。

现在问题来了,若是在这一年之中,这位老皇帝的继承人,被别人干翻了怎么办?

凉拌!

成者王侯败者寇,谁最后赢了谁就是天皇,输了的那位就还是皇子。也就是说,大友皇子始终是大友皇子,并不能称扶桑天皇。

这就能显出泱泱华夏的优越性了,明成祖把侄子建文帝赶下台,又是改史书,又是改年号,宣称自己的皇位是从老爹那继承来的,跟侄子完全无关。

但刚死了没多久,建文帝就被承认是皇帝了。没办法,公道自在人心。人家建文帝即便当了一天皇帝,那也是皇帝,连朱棣的子孙都承认这个道理。

扶桑人就没有这么“公道”了,一直到一千二百年后,才由明治天皇,承认大友皇子为弘文天皇。

这位“明治天皇”就是就是施行明治维新的那家伙,并且与清朝爆发了甲午之战的扶桑天皇。也就是说,直到那时候,扶桑人才觉得自己办的这事儿不咋地道。

在大唐年间,扶桑上至天皇,下至贩夫走卒,乃至大友皇子本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认为他有资格称天皇,只是把他当成一个争夺皇位失败的倒霉蛋儿。

也正是因为如此,除了那些忠心的部署之外,大友皇子根本就在扶桑没啥号召力。只能盼望抢了泉州港,用钱财来收买军心。

冯朴听完了和崔耕等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点了点头。

老刺史小走几步逼近李有悔,非常鸡贼地将脸贴过去,借用了崔耕的经典名句,问道:“你想死还是想活?”

大友皇子当然惜命了,于是冯朴给他出了个主意,到了长安城之后,绝对不能提扶桑那奇葩的皇位交接过程。

就说自己是扶桑天皇……呃,天皇两个字也不能提,武则天都自称了那么多年天后了,你这跑来一个天皇算怎么回事?

于是,勒令大友皇子自称“倭王”,而冯朴和崔耕他们知道内情的人,还是称他为“大友皇子”或者“假倭王”。

这样,对崔耕等人来讲,还是有生擒倭王的大功。对于大友皇子(李有悔)来讲,不仅保住性命毫无问题,而且有希望借助大唐的军力夺回王位,堪称皆大欢喜。

至于说有扶桑人来大唐,把这事揭穿了咋办?那也好解释。他们是奉了天武天皇,也就是夺了李有悔皇位的那个坏叔叔,奉了天武天皇的命令,故意来抹黑大友皇子的,所言一概不可信。

再说了,这事又不用瞒多长时间。武则天认了大友皇子是“倭王”,他就真是“倭王”了。谁敢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上,给老太太找不痛快?

另外,大友皇子的女儿丽智子的称呼也得改一改。

什么公主啊,大唐天子的女儿还不一定是公主呢,你一个扶桑破落户的女儿也敢称公主?

大友皇子为了活命,表示完全配合。

直到现在,他才告诉崔耕等人,其实扶桑皇室的女人,出生的时候,会被赐封一个“宫号”,成年后才会被天皇批准,建立“宫家”。

而且,这个宫号和宫家完全不挨着。

那还有啥说的?看来这个“宫家”才相当于公主,大友皇子等人把所有皇室之女翻译成公主,纯属给自己脸上贴金。

惨死的丽智子嘛,就叫她“王女”好了。

于是乎,给大友皇子提一级,给丽智子降一级,一个完美的忽悠计划就此诞生了。

武周初立,武则天还是很在乎名声的,人家丽智子再怎么说也是“王女”。侮辱藩国王女,这名声也太臭了,打死武则天,她都不能承认武良驹就是他的侄孙子。

所以,武良驹就是一个平民百姓,顶天了他爹是岭南道安抚使,了不起被称为官宦子弟。

如此说来,大家岂不是有功无过?

唯一可虑的是武三忠,这老东西是大伙的顶头上司,又熟知内情,即便明面上不能报丧子之仇,也能私底下背地里给大家伙找几双小鞋穿穿?

尤其是崔耕,这堪称杀子之仇,他能不发狠了报复?这就不是几双小鞋能解决问题的了。

冯朴到底是老官油子,眼珠一转,想了两个应对措施,其一,对武良驹的死讯严格保密。第二,沈拓赶紧把大友皇子送到长安城,邀功请赏。

沈拓听完后,有些费解地问道:“第二条下官可以理解,但是第一条是为什么?拖延得越久,只能让武三忠更生气,报复的更惨烈吧?”

老刺史这时候心态好多了,居然龇牙笑了笑,道:“拖延时间当然有用,咱们对付不了武三忠,有人能对付他。老夫这就修书一封,你帮我把它带给狄相爷。”

狄相爷,当然就是鼎鼎大名的宰相狄仁杰了!

崔耕和沈拓都是眼前一亮,异口同声地问道:“哟,就您,还认识狄相公?”

“你们这是什么意思?凭啥本刺史就不能认识狄相爷?”

冯朴刚刚经历了大悲大喜,如今心情正好,爽朗笑道:“承蒙狄相公看重,与老夫多有唱和。哼,原来老夫是不愿意与武三忠结怨,可不是怕了他。他要是敢咬住咱们不放,这次就让他崩几颗牙!”

老刺史难得雄起一回,崔耕赶紧拍马屁,道:“冯刺史威武!”

陈三和见他们说的甚是高兴,赶紧提醒道:“崔长史,别忘了您答应的事儿,在奏章上也给小人添一笔。”

“忘不了你。”崔耕发觉陈三和也是个人才,虽胆小如鼠,但胜在嘴皮子溜,能忽悠会看脸色,是个外交人才,当即冲沈拓说道:“沈参军,要不这次进京,你把陈大师也带上吧,顺便给他讨个一官半职的。”

沈拓本有些不愿意,挺瞧不起陈三和这个江湖耍把式的骗子!

但崔耕如今跟他可是过命的兄弟。好朋友的面子怎么能驳?当即点头应允了。

没想到的是,这一个小安排,竟然搅动了天下风云!

……

……

长安城,此时正出现了武则天登位以来,第一场政治危机。

武则天登基之前大杀特杀,把一些心向李唐,又意志不咋坚定的人吓怂了,违心地上了劝进表。

这里面官职最高的是两个人,一个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苏良嗣,一个是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韦方质。